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星期專訪》日本國際援助小組金川修造︰屏東淤泥清除 必須加快

日本國際援助小組團長小川正史(中)、醫師金川修造(左)、護士山本佐枝子(右)接受專訪。(記者簡榮豐攝)

日本國際援助小組團長小川正史(中)、醫師金川修造(左)、護士山本佐枝子(右)接受專訪。(記者簡榮豐攝)

2009/08/31 06:00

記者鄒景雯/專訪

台灣八八水災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紛紛伸出援手,日本也派出國際援助小組到達高屏兩縣,針對防範災區爆發傳染病提出建言。日方評估,一、二千人集中居住的災民收容場所,要完全防堵新流感傳染恐怕有困難。除了施打疫苗的動作要盡快外,也要想辦法把災民引導到組合屋等地居住,以分散風險。

他們同時也警告屏東淤泥的情況相當嚴重,清除的處理雖然已經很努力了,但必須要更快才行。

這個小組由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中國與蒙古課日中經濟室室長小川正史擔任團長,帶領國際醫療中心疾病對策主任金川修造醫師、國際醫療協力局護士山本佐枝子、獨立行政法人國際緊急援助隊事務局細見秀如與岡崎裕之來台。

問:什麼時候接到外務省的指令要到台灣,有沒有什麼特別的過程?

小川正史:日本是在八月八日就主動向台灣表示,如果需要幫忙,我們會給予協助。八月十一日日本緊急支援一千萬元,後來因為看到災情擴大,立即在八月十七日決定要再緊急支援一億日圓。我們是在八月十八日接到台灣方面的要求,希望我們派員對傳染病是否擴大問題提出建議,經過必要的事前準備,於是在二十一日出發來台。

由於我們的工作不在提供醫療診治,而是觀測災區與收容所是否有發生傳染病的危險,這個問題通常在災後兩個星期要開始擔心,因此我們認為這個時間來剛剛好。

問:在台期間的工作重點為何?看到了什麼?

小川:首先我要對在這次颱風中不幸罹難的災民及其家屬表達沉痛的哀悼之意,我也希望災區的民眾能夠儘早恢復到昔日正常的生活。這次來到台灣的國際緊急援助專家一共有五位,金川醫師的專長是感染症的預防,山本護士的專長是公共衛生,細見與岡崎兩位先生都是獨立行政法人國際協力機構的成員。

透過日本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以及高雄事務所的相關人員陪同,台灣方面也派出了幾位民間志工擔任翻譯人員。這次我們主要是與台灣當局及其他國際組織合作,針對災區預防傳染病、公共衛生、地區性的保健提供建議,調查小組到了災害比較嚴重的高雄縣與屏東縣,就當地收容所的衛生進行調查,確認這些縣市傳染病監測的情形,也就如何預防傳染病提出對策。過程中承蒙亞東關係協會的全力支援,他們派出了一位人員全程陪同。

我們是八月二十一日傍晚抵達台北,二十二日就南下高雄,與高雄縣衛生局長黃志中等官員訪談。他們提供了非常詳細的資訊,剛好衛生署長楊志良也在高雄視察,所以我們有機會與他直接討論。當天我們調查了兩個收容中心,靈山寺有八十位居民,佛光山是最大的,收容了一千二百位災民。我看到這些地方擺放了許多物資,生活用品、醫藥與食物,對於居民健康的診斷、洗手間的消毒,每天都進行好幾次,各收容中心都努力維持衛生的情況,目前並沒有發生傳染病蔓延的情況。

二十三日我們到了甲仙鄉,一個位於大田村的物資分配中心,正巧長庚醫療團隊在那裡進行醫療活動,所以我們也有機會與之接觸。他們與甲仙鄉衛生所兩位醫師及五位護士共同照顧整鄉的醫療照護工作,我們也到了死亡超過三百人的小林村考察,當地位於龍鳳寺的收容所有八百二十位災民,其中六百六十人是來自小林村。

二十四日我們到高雄縣消防局與李源益副局長訪談,此地成立了災害應變中心。二十五日轉到屏東縣訪問衛生局長康啟傑,也到林邊鄉、佳冬鄉兩個災區的收容所進行調查。二十六日正好聯合國調查團隊UNDAC有三位人員到了高雄,我們因此與他們一起進行討論。二十七日我們則向高雄縣與屏東縣的衛生局提出我們的觀察心得。由於台灣目前沒有鉤端螺旋體病毒的快速篩選機,應屏東縣的要求,我們當天立即從日本調來了一部以因應需要,二十八日則向楊署長正式報告,下午就返回日本。

製作健康手冊 提早因應

問:各位對台灣政府的提醒與具體建議為何?

金川修造:這次受災居民的外傷等健康上的問題應該是已經逐漸恢復良好了,災後已經兩週,接下來要警戒的是有些傳染病可能會開始蔓延,例如登革熱等地區性疾病等等。

這次受災情況分為兩種,一是土石流沖毀房屋的地區,另一是大水導致房舍受到污染,各地縣政府在維護災民健康上都做得很好,我們看到居民自動分組,有的負責清潔,有的互相健康管理,有的負責量體溫,因為執行確實,發揮了相當效果,但是過去各國所發生的經驗,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因此這次到高雄縣與屏東縣,對於可能發生的疾病,我們已經加以列表。

首先是在某些地區本來就會發生的疾病如登革熱,這是要預防準備的,另外是洪水與老鼠會導致的疾病,家畜對環境造成的疾病等等,此外還有水、食物的污染與集體生活所造成的感染如A肝、阿米巴原蟲等。接下來要擔心人傳人的疾病,如麻疹、疥癬,同時現在也是新流感流行的季節。

目前是沒有食物中毒的情況,但我們擔心在山區的水源污染可能導致疾病,以及大量的志工在收容所進出,這也容易產生疾病。因此必須要加強若干措施,以便在發生蔓延前儘早發現異常的病況並提出對策,我們的建議是:第一,為收容所的災民製作健康手冊,了解他們過去做過哪些預防接種、罹患過哪些疾病,是否有慢性疾病,如果有這些資訊,將來新流感發生時就可以立刻把這些高危險群的人列表。至於分類的方式,在東京是以病名區分,如果能再加上症狀,對傳染病的預防會有更大助益。

有關災後疾病分類的問題,疾管局已經做了一個調查表,這應該是有效果的,但是如果能加強,效果會更好。

針對平常時期的疾病管制之道,疾管局與中央健保局都有一些對策,但是收容所要如何適用?可能必須更加具體化。

有關患者的健康,通常是透過臨床的方式,進行醫療與診察,但以縣府的層級恐怕是困難的,必須與中央合作,才能迅速取得疾病資訊。

儘速施打疫苗 防新流感

新流感問題的處理,六千位災民住在狹小的空間中,容易引起感染與蔓延,加上志工出入的頻繁,要完全防堵恐怕有困難,因此注射疫苗是有必要的,這點希望能儘早實施。

山本:這次看到縣衛生局的人員都非常努力在維護居民健康,志工忙到晚上都還在分享資訊,其實有些衛生所人員自己也是災民,他們本身的健康也有必要給予關注。

問:貴方提到中央與地方合作的問題,應該如何分工?

金川:若不是特殊罕見的疾病,每個單位都設置相同的設備,這是非常不具效率的,應該是中央具有最精良的設備,在現場有簡單的檢查儀器就可以了,平常不會同時有眾多相同疾病的患者送到中央,但是現在因為是集體居住在一起,因此災害發生之後,資訊應該儘快流通,讓大家普遍知道,如果能確實進行診斷,獲得確實的資訊,或者起碼有確實的對策,對策有不足時能及時進行更正,總之不要造成混亂的情形。

這也不是說要把所有的檢體都送到中央,地方也要有自己可以處理的體制,如果能夠儘快建立的話。一般來說在地區不可能所有的檢查都能進行,因為費用太不划算,但是在非常時期採取暫時必要的手段,待恢復正常後再回到一般體制也是可行的。至於新流感,則全國各地區要先行因應處理,不能依賴中央。

早判定早隔離 避免混亂

問:H1N1在九月之後將進入警戒高峰期,你的提醒是?

金川:不要因為出現一、二個患者大家就大驚小怪,這點一定要注意,如果有重症病患,能夠及早發現,及早判定,趕快將他隔離,不要讓他再接觸別人造成傳染,這才是正確的態度,否則醫療院所會造成混亂。

新流感在任何地方都會發生,只是在收容所要特別注意降低它發生的機率。集體居住最好是每個人有兩平方公尺的空間,現在有做不到的主客觀因素,當一、二千人共同生活時,管理上是非常困難的,如果災民能夠同意,將來應該把他們慢慢引導去住組合屋或分散到其他的地方,可以降低風險。但是,任何地方都一樣,要居民離開他生長的地方,通常是不太願意的,多會反感。

屏東塵土飛揚 情況嚴重

問:屏東淤泥至今未能徹底清除,已經形成防疫上的缺口,你們的實地觀察如何?

金川:淤泥的感染,若有傷口,主要會導致破傷風,以及類疽菌的問題,軍人與志工等從事作業的人必須預防接種,這點目前已經進行了,若有進行健康管理,類疽菌是有治療方法的。此外,淤泥的處理必須妥善,否則大量的淤泥隨意丟棄會造成問題。

因為淤泥未及時處理,天熱乾燥下,現在都成了細灰,這次南下到當地車子一經過就塵土飛揚,瀰漫在空氣中,情況滿嚴重的,這會引起喉嚨痛。

屏東的淤泥也造成下水道堵塞,軍方已經在處理了,我們認為還要更儘快。

問:行政院長劉兆玄主張林邊居民全部撤走,以便快速清除淤泥,你的看法是?

金川:如果真能這麼完美的先把居民全部撤到一個地方,然後清理得非常美觀,再請他們回來,如果這麼容易的話,當然很不錯啊,但是可以這麼理想嗎?這可能嗎?如果一、二週可以清理完,居民或許願意,若二、三年都回不來,他們肯定不樂意。就此我們不便評論當與不當。

問:考察了一週,離台前夕最深刻的感想是什麼?

小川:這次颱風帶來災害,在甲仙鄉真的非常巨大,沿著河岸的道路都已經殘破不堪,有的地方道路下陷兩公尺,若干道路被搶通,我想應該是軍方徹夜不眠搶修的結果,河川方面例如有一條至善溪,我們看到很嚴重的土石流坍方,可以想見當時雨量之大。

颱風季節還沒有結束,大概要到十月,我們希望如果再有颱風來,不要對災區造成重複的災情,我們強烈的希望。

金川:每次有重大災害發生,大家總是想下次不要再有這樣重大的災害了,過去我們的確做了一些工作,可是每次都還是會發生超越前一次的災害,並對人們造成重大衝擊,因此必須透過教育來避免下次受到同樣的災害,也許我們還有做得不足的地方,應該要如何來因應?需要反省,未來必需集眾人的智慧一起來思考,一起來努力。

山本:此行有非常多的台灣人對我們非常親切,熱情的接待我們,在災區服務的這些人都是非常有責任的人,志工從全台各地主動來此幫忙,他們的身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政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