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榮:邁向淨零轉型 政府財政面臨兩風險
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蘇建榮(左)接受專訪,分析面對2050淨零轉型的因應對策。(記者黃筠軒攝)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面對2050淨零碳排,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蘇建榮認為,政府財政將面臨實體和轉型兩大風險,以及協助中小企業的公正轉型;而金融業能透過融資等資金挹注,引導企業的投資和生產,在淨零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2050年淨零碳排面對的風險大概有兩個,一是實體的風險,包括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等,都強調國家財政的氣候韌性,意指在氣候衝擊的時候,一個國家的財政有沒有辦法因應衝擊所帶來的財政負擔;另一個就是轉型的風險,國發會已編列9000億元預算,在2030年以前推動針對淨零轉型的12項關鍵戰略,包括風電、光電、氫能等。
蘇建榮強調,還有很重要的公正轉型,中小企業可能沒有能力負擔轉型的風險,政府在各項作為上面如何協助,攸關未來財政規劃,須審慎以待,包括含財政政策規劃、金融面,甚至保險等公私合作的方式,來協助中小企業度過轉型的風險跟實體的風險;地方政府跟中央政府也必須要合作,比如說金融業進行風電融資、光電融資,未來面臨氣候變遷加劇,可能損壞基礎設施,可能無力負擔融資,就必須尋求保險機制進行風險分攤。
他強調,淨零轉型越晚開始,成本越高,所以必須及早因應和調整,以時間換取空間,讓轉型的成本分攤在多個年度。他說明,金管會已有「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也委託金融研訓院、證基會,以及保發中心辦理永續金融評鑑,以監理的角度,推動金融業朝向永續金融前進。
蘇建榮提到,金融業是引導企業走向永續很重要的角色,透過融資引導企業的投資和生產,透過資金挹注達到目標。因此,研訓院設定永續金融評鑑的指標,也在去年完成第一次的金融評鑑,評鑑對象包括銀行、保險、證券和期貨等。
金融研訓院也透過培訓永續金融人才,協助金融業面臨轉型風險的挑戰,包括設立專班,以及證照的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