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楨對拼板舟惹議 市府僅撤匾

北市府大門進去,正面即可看見高高懸掛的「沈葆楨廳」匾額,去年李芳儒要求將「沈葆楨廳」更名為「凱達格蘭廳」,落實轉型正義。(記者鍾泓良攝)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去年於「原住民族紀念日」前夕說,原住民才是台灣的主人,「我們只是來借租房子的」,看似重視原民,但市議員李芳儒去年質詢要求市府將象徵開山撫番、屠殺原住民的一樓「沈葆楨廳」更名為「凱達格蘭廳」,柯表示會考慮,但市府數月後回覆只會把匾額卸下,認為更名凱達格蘭廳「恐有爭議」,讓李不滿表示市府對原民問題仍不夠重視。
北市府大門進去,正面即可看見高高懸掛的「沈葆楨廳」匾額,然而匾額正對面竟是「台灣原住民族簡介」及達悟族拼板舟。根據文獻,一八七七年大港口事件及一八七八年加禮宛事件均是源自欽差大臣沈葆楨的撫番政策,如此空間配置格外諷刺。北市被批不尊重原民並非頭一遭,中山堂去年底於廣場豎立「吳鳳像」,也被原民團體批評,隨後文化局立即移除。
公管中心秘書凃孋瑛表示,市府經討論後認為應改為不具爭議的「中庭」,而匾額會在今年下半年配合市府大樓二、三樓施工工期一併調整。台北市原民會主委陳秀惠認為,若僅有形式上變更,恐無法做到尊重原民的預期效果,她舉例,凱達格蘭大道更名多年也未能反映到實質的原民尊重,因此藉這個契機更宏觀地重新釐清台灣原漢關係。

「沈葆楨廳」匾額正對面竟然是「台灣原住民族簡介」及達悟族拼板舟,空間配置格外諷刺。(記者鍾泓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