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在地茶業變遷 淡水鎮志有記載

2015/04/30 08:00

〔記者李雅雯/新北報導〕淡水地區的種茶歷史,在淡水鎮志的「大事記」和「經濟志」都有記載。由於淡水地區多丘陵地,引水或排水都容易,適合栽種茶葉,茶葉曾是淡水地區重要的經濟作物。

據淡水鎮志記載,淡水種茶最早可追溯至清朝道光七年(一八二七年),福建移民將茶種帶至淡水。在淡水港通商後,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英國商人陶德(John Dodd)發現淡水茶葉品質極佳,隔年創立寶順洋行(Dodd & Co.),收購茶葉加工外銷。

「同治八年,烏龍茶始由滬尾直輸美國紐約,總額達二十一萬三千斤,淡北地區茶葉種植大盛」,淡水鎮志中寫下這段文字,描繪當時茶葉外銷的榮景。日治時期昭和七年(一九三二年),淡水以稻米和茶葉為主要作物,直至一九七○年代,淡水種茶農戶高達七百多戶,不過因為農業社會變遷,成為工商業和服務業為主,許多農地休耕或被徵收,各式作物產量大減。淡水地區茶園在一九八九年後僅剩二到三公頃。二○○六年開始,茶園摘葉面積再縮為一.一公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