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設米食文化館 大橋頭「築」夢

台北大橋頭主婦們手工製作的傳統米食,有婆婆媽媽的味道喔。(記者翁聿煌攝)

台北大橋頭主婦們手工製作的傳統米食,有婆婆媽媽的味道喔。(記者翁聿煌攝)

2012/04/12 06:00

〔記者翁聿煌/台北報導〕大同區延平北路三段的「大橋頭」,早期又叫「牛磨車街下稻埕」,曾經是大台北米食加工廠聚集處,也是北台灣最大的米食批發中心之一,在地的國順里里長陳穎惠有個夢想,希望籌設台北「大橋頭米食文化館」,展售各類傳統米食,搭配每年端午節的米食文化節,傳承大橋頭的米食文化。

大橋頭位在商業發達的大稻埕和文教區大龍峒之間,是鄰近淡水河下游的肥沃平原,原名「草埔仔」、「四崁仔」,盛產稻米,連帶有許多碾米廠、小型的米食加工廠跟著聚集,也使得草埔仔市場(現今迪化街二段一帶)人潮聚集、交易熱絡。

在大橋頭長大的陳穎惠說,在早年,粿和粽等米食加工食品既是祭拜祖先的供品、也是老少民眾的零嘴小吃,先人以智慧研製出各類年糕、鹹甜粿、芋粿、芋粿橇、發粿、紅龜粿、紅豆粿、碗粿、油蔥粿、蘿蔔糕,還有芋圓、米苔目、麻糬等數不清的好吃米食品。

國民政府來台後,大橋頭的米食加工廠仍然有一百廿多家,但隨著國人飲食日益多元、西化,吃米食的分量遞減,大橋頭一帶的米食加工廠也逐漸凋零,目前只剩廿多家,其中還有一半是逢年過節、因應市場需求才開工生產。

陳穎惠說,米食加工品是台灣飲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大橋頭地區的發展過程,每消失一家老店、就消失一塊文化拼圖,她和社區民眾正積極籌設大橋頭米食文化館,盼透過共同行銷,永久保存記憶中的美味,也為社區留下永遠的文化傳承。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