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說唱編寫 鄭英珠樣樣精通

鄭英珠說唱編寫演樣樣精通,她說,戲劇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記者游明金攝)

鄭英珠說唱編寫演樣樣精通,她說,戲劇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記者游明金攝)

2009/10/25 06:00

記者游明金/專訪

「戲劇是活的,不是死的;台灣戲劇館除了展示,更重要是與民眾的互動,遊客進來不只可以看,還可以玩、可以演、可以唱。」鄭英珠希望戲劇館能得到傳承的效果。

46歲的鄭英珠,1986年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後,就回宜蘭參與戲劇館籌設,從田野調查、資料建立、結合活動表演、規劃戲劇展示,23年來全程參與,戲劇館像是她的孩子,有著血濃於水的感情。

鄭英珠是學院派,大學學的是平劇,以理論為主,著重編劇導演及舞台設計,雖然學過平劇基本功,但進入歌仔戲領域卻是新的體驗,在戲劇館工作,要輔導傳承戲班,卻沒有演歌仔戲的實務經驗,有個戲班曾嗆她:「只會理論又不會演戲,理論與實際差很多。」

這段話對鄭英珠是嚴重打擊,卻也是成長進步的動力;鄭英珠說:「我負責文物記錄與出版,老師講半天,我卻搞不清楚狀況,只有將理論與實務結合,才能更貼近戲班真實的感受。」

1995年,鄭英珠拜壯三新涼樂團陳旺欉為師,跟著學本地歌仔,把戲劇、戲語融入生活;她說,以前戲班常講「捻葵扇花」、「走四大角」,就是要演員表演基本功與身段台步,沒有實際融入與體驗,無法領會精髓與意涵。

「台灣戲劇是要薪傳的。」鄭英珠希望更多人愛戲、演戲,台灣戲劇館在2002年成立歌仔戲傳習班,每月雙周六固定推出「周末劇場」小型表演與教學,還推出「行動戲館」下鄉演出,散播戲劇種子,7年來公演300多場,拓展戲劇人口,也培育了戲曲人才。

鄭英珠不只自己投入戲劇,她的兒子林真,假日跟著到戲劇館,9歲加入傳習班演出,演過「什細記」、「七仙女」,還學會武場樂器「打頭手鼓」,現在已經是高一學生,母子還經常合作表演。

鄭英珠說,台灣戲劇館穩定發展,已有小型博物館規模,她希望不只遊客走進來,戲劇館更要走出去,因此一直研發新戲,「秦香蓮」、「翠山情緣」等都是戲劇館新編戲碼,她希望戲劇館傳習班能走出特色,創造屬於自己的舞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