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鄒族漁具抓大放小 山美開課教做
漏斗狀的竹編魚筌,長度一至兩公尺不等,放置河流固定,魚群順著水流進入筌內,大魚難以游出,族人藉此捕撈魚獲,小魚可藉另一端小出口游出。(記者曾迺強攝)
〔記者曾迺強/阿里山報導〕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達娜伊谷曾是當地鄒族原住民傳統漁場,經過近三十年封溪保育恢復生機,卻也使傳統的竹編捕魚用具失傳,山美社區發展協會本月廿日舉辦文化導覽培訓課程,提供學員免費製作捕魚用具「魚筌」,並重現鄒族人慶典時「搗麻糬」盛況。
山美村長安麗花表示,達娜伊谷位於曾文溪上游,全長十八公里,早年被外人侵入毒魚、電魚,造成魚蝦枯竭,公元一九○○年由部落長老登高一呼,村民自組河川巡守隊封溪護魚有成,社區每年舉辦「鯝魚節」,但漁獵風氣不興,傳統魚撈器具逐漸不被年輕族人知曉。
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莊信義說,鄒族人常用的漁具有魚叉、撈魚網、魚桶、魚筌等,其中,漏斗狀的竹編魚筌,長度一至二公尺,放置溪流裡固定,魚群順著水流進入筌內,大魚難以游離,小魚從另一端小出口游出,族人藉此抓大放小而有漁獲,竹製品用久會自動分解回歸大地,符合生態永續觀念。
協會專案助理方敏全表示,案獲文化部補助,廿日邀請部落大學傳統編織課講師楊新興、達娜伊谷資深導覽員莊信然,在園區開課,並規劃製作鄒族童玩之一「風笛」,及讓學員體驗慶典才有的搗麻糬樂趣,詳洽05-2586994轉9。
嘉縣文化觀光局秘書于秉儀說,許多人關心青年返鄉議題,廿五、廿六日在山美村活動中心辦「鄒族青年論壇」,邀請「咖啡王子」方政倫、特富野咖啡產銷班長湯文賢、原住民紀錄片導演潘昱帆等,討論原民返鄉創業議題,報名諮詢0955-515938。
鄒族青年學習用竹子製作魚筌。(山美社區發展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