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乳暴利 !台灣比歐美貴3-5倍
消基會調查指出,台灣乳品較歐美國家貴得多。(記者吳亮儀攝)
消基會籲農委會別再護航業者
〔記者吳亮儀、楊雅民/台北報導〕台灣鮮乳好貴!消基會調查市售鮮乳產品,指出台灣鮮乳產品售價太貴,從生乳到市售鮮乳的價差甚至是歐美國家三到五倍之多,呼籲農委會別再護航相關業者,要給消費者和農民合理價格。
消基會調查,國內生乳收購價平均約每公升廿二到卅元,目前台灣生乳考慮到國內的生產成本較歐美高出許多,收購價算是合理。不過生乳經簡單的消毒殺菌後,一公升鮮乳卻要八十到九十元間,零售價價差高達五十到六十元不等,是歐美國家數倍。
生乳與鮮乳中間價差五、六十元
消基會就以數據公司「Statista」資料舉例,德國一公升鮮乳約台幣廿元,當中八元是生乳成本;台灣生乳與鮮乳中間價差卻達五、六十元,實在誇張。消基會認為,這是為何進口商品不遠萬里而來、支付冷藏運輸費和關稅後,還能夠販售與國內商品同等價、甚至更低價的原因,對國內酪農與消費者卻未必公平。
消基會董事長陸雲質疑,鮮乳零售價是生乳成本、食品企業加工利潤和零售商銷售利潤組成,而我國鮮乳零售價扣掉成本後,竟有這麼大價差,顯示食品企業的利潤是否偏高、不合理,政府應把關。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秘書長方清泉說,台灣地狹人稠,生乳價格較國外貴一點可以理解,但他也同意零售價差實在太高,酪農獲利其實很少,利潤大多是被通路商「掐住脖子」賺走了,他說:「我很支持消基會的觀點,台灣的鮮乳價格不應該那麼高,政府應對農產品的通路商做點規範。」
業者喊冤 運輸、包裝、通路都要成本
鮮乳業者表示,台灣生乳收購價是農委會所核定,比美國、澳洲等酪農大國高出三倍。不僅如此,業者以槽車裝盛鮮乳後,需全程冷藏配送至工廠,再經消毒、殺菌、充填、包裝,每個環節都是成本,再運到通路販售,通路也要毛利,東扣西扣,乳品業者實際獲利相當有限。
市售奶品大廠之一、統一企業則回應,台灣鮮乳是「需求大於供給」,加上運輸、倉儲、包裝等環節,相關業者都需利潤,並沒有所謂暴利;義美食品則表示,他們市佔率僅二%,很難對價格有操作空間,幾乎都被市場「綁住」。
農委會畜牧處指出,生乳收購價格由評議平台形成、有一套調整機制,市售鮮乳價格則由市場機制決定,若有不合理的漲價或聯合哄抬,相關權責單位都會介入瞭解,並進行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