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醫不足 衛福部長:10年後重症恐須出國治療
少子化導致兒醫不足,醫界呼籲政府正視。圖為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黃禹銘替小朋友看診。 (資料照,記者歐素美攝)
〔記者吳亮儀、林惠琴/台北報導〕「武肺疫情燒出兒童醫療網脆弱大洞」!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這兩年因疫情看到很多兒童醫療資源不足情形,擔憂十年後越來越多兒童得重症還得出國求診,因為「國內已無醫師會治療,也無老醫師會教」。
無人傳承 絕對是國安問題
多年前醫師人力缺乏最有名就是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科的「五大皆空」。不過,衛福部統計二○一七至二○二一年專科醫師核准給證人數,內科從二七六增至三○八人、外科從一二七增至一八七人、婦產科從四十八增至五十九人、急診科從七十四增至九十七人,但兒科反由一四三降至一二三人。
薛瑞元說,非常擔心過了十年,孩子得了某種重病卻須到國外就醫,因台灣醫師無法處理,老醫師都退休,也沒有年輕醫師可做,這絕對是國安問題。
兒科專科訓練醫師人數掉谷底
他指出,目前要做的是盡量維持醫療量能,可處理急重難罕病,要優化兒童照顧醫療網,強調三項重點:一是建立核心醫院,要有能力處理非常難的兒科疾病,同時負責訓練處理重症、難症的醫師;二是建立早產兒醫療的「可近性」,不因轉送而耽誤病情;三是建立幼兒專責醫師,從小孩出生就指定一位專責醫師,長到成人的這段時間定期追蹤健康狀況、疫苗施打,一旦漏掉馬上藉由通報系統找小孩。
不過,別說是處理困難疾病,更根本問題是年輕醫師投入兒科減少。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近年兒科專科訓練醫師每年容額約一三○人,都招到九成以上,但「今年整個掉到谷底」,僅剩約八十三%、八十四%。
彭純芝認為,少子化趨勢難擋且呈雪崩式下降,加上疫情提升民眾防疫措施,以往兒科常見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大減,基層醫療若非投入預防注射,實在很難生存,直言「年輕醫師在真正要進入醫界時看到這樣的社會氛圍,擔心兒科沒前途、沒未來,就更不敢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