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2070育齡女性僅剩195萬人 托育盟呼籲:不能成真
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呼籲,政府應支持女性就業不中斷、不分性別育兒、彈性育嬰假、普及公托及教育等,才是精確面對少子女化的對策。 (圖由托育盟提供)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依照國發會人口推估,台灣育齡女性(15至49歲)將從今年537萬人,到2070年僅剩195萬人,總人口也將減3分之1剩1497萬人,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今(14日)提出建言,呼籲政府應支持女性就業不中斷、不分性別育兒、彈性育嬰假、普及公托及教育等,才是精確面對少子女化。
托育盟召集人劉毓秀說明,聯合國人口基金報告證實,政府提供普及公共托育才是唯一有效提升生育率的對策,並配搭彈性育嬰假,台灣混用效果不同政策,導致生育率越來越低,亦強化教育軍備競賽,為避免生育再惡化,今日托育盟再提出「少子女化對策建言」修正。
托育盟發言人黃喬鈴點出,政府發育兒津貼與延長、促進女性二度就業等,都是誤導女性先回家育兒,再二度就業,應修法創設有薪且彈性的親職假,支持不分性別育兒。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直指,政府不該膝反射式的發錢,提高爸爸參與育兒,並建置足夠公共托育及教育機構,有效減輕家庭負擔。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陳惠菁說,絕大多數育兒責任落在媽媽身上,政府喊「0到6歲國家養」口號,卻缺乏具體行動,聯合國基金報告已提醒,未考慮家庭與性別角色的政策不可能提升生育率,育兒津貼更無法支應長期養育開銷。
台灣勞工陣線副秘書長楊書瑋強調,發錢並非拯救生育率的良策,「難道國家要養到18歲嗎?」女性面臨就業市場的性別歧視及育兒壓力,大缺工時代,制度支持父母留在職場很重要,不能一味只給雇主彈性,勞工也要彈性兼顧工作與家庭。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黃聰智觀察,家長最希望有0到12歲的公共托育服務,如大量居家保母、公共化幼兒園、國小課後照顧,才能避開才藝化、補習化,避免家長荷包失血。
為此,托盟提出「新增有薪彈性親職假」修法,沒增加津貼與天數,而是訴求讓家長以「日」或「小時」使用親職假,且涵蓋孩子滿8歲以前的照顧。
劉毓秀也指出,政策建言還新增應消除婚育障礙,讓「自己爸媽自己照顧」,避免台灣不當延命習俗卻將照顧責任壓在媳婦身上,正是年輕人不婚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