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馬糞海膽生態之謎 隨著潮汐漂浮遷移珍貴影片曝光
馬糞海膽遷移,證實是隨潮流漂浮。(澎湖縣政府種苗繁殖場提供)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馬糞海膽復育,一直是澎湖公私部門努力的目標,除了澎湖縣政府種苗繁殖場達到「完全養殖」復育目標外,更在野外放流保種,但往往成效不彰,多年來原因成謎,澎湖海洋志工隊拜會澎湖縣政府種苗繁殖埸,終於揭開外界疑惑的長久之謎,原來是漂浮移動,隨著潮流遷移。
每年7月1日澎湖馬糞海膽開放日,就是大屠殺日,導致馬糞海膽野外族群數量大減,出現大滅絕危機,因此澎湖縣種苗繁殖場致力於保育繁殖,經過多年努力,終於突破
「完全養殖」的技術,近日更已修法公告,准許全年上市販售,當產量穩定成長後,就能解除馬糞海膽滅絕危機警訊,也能平價供應消費市場,以繁殖取代爛捕。
除了人工飼養外,澎湖種苗繁殖場也培育種苗四處放流,在烏崁保護區內曾放流一批種苗,收成期卻數量稀少,但鄰近的鎖港海域,卻出現爆量的馬糞海膽,由於馬糞海膽附著岩壁,行動相當緩慢,卻出現在1公里外的海域,令外界相當質疑,多年之後終於解謎。
根據澎湖縣種苗繁殖場紀錄片顯示,證實海洋生物利用漂浮遷移的機制 ,一生與海洋為伍的海洋志工隊長陳盡川,累積一甲子的經驗及10來年的探索 ,一一獲得了印證,並參考很多澎湖老一輩的經驗談,還有3、4位實際巧遇漂浮的朋友舉證,及志工隊負責七美保護區海膽苗野放,發現有3顆沒有活力的馬糞海膽漂浮。從今以後,馬糞海膽的漂浮遷移機制,應可列為海洋生物科學知識了。
澎湖縣政府種苗繁殖場,每年都進行馬糞海膽苗放流。(澎湖縣政府種苗繁殖場提供)
烏崁保育區放流馬糞海膽,在鎖港收穫。(澎湖縣政府種苗繁殖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