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嘴潭人工湖有石虎定居 專家不推異地補償:創造優質現地
鳥嘴潭人工湖計畫區共記錄到7隻可辨識石虎個體,其中2隻定居於計畫區周邊。(資料照)
〔記者羅綺/台北報導〕南投縣烏溪鳥嘴潭人工湖工程計畫今日於環保署環評專案小組進行環差審查,由於基地裡面紀錄到石虎出沒,環委要求評估異地補償的可行性;不過屏科大野保所教授裴家騏指出,與其另闢戰場異地補償,不如多花點心思,把人工湖創造成更優質的石虎棲地環境。
開發單位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表示,施工期間環境監測於107年第2季發現一級保育類石虎活動於計畫區周邊,因而自同年展開自主調查,以紅外線相機紀錄到計畫區共有7隻可辨識石虎個體,其中2隻定居於計畫區周邊,歷經長期追蹤,發現定居個體多位於人工湖區北側及東側活動。
為降低施工過程對石虎的影響,中水局曾與環團、專家現勘及諮詢,並增加13項生態保育對策,包括避免於夜間施工、工區限速、設置動物通道、區內增設生態友善措施、不使用農藥及除草劑、加強烏溪沿岸的野狗熱區管制等。
環委張學文指出,生態監測資料的相機全部設在基地北面,南面都沒有設,造成其他地方出現沒有石虎的假象,他建議應該於湖區南側增設紅外線自動相機監測石虎生態,也要加強緩衝區規劃及監測計畫,並強化石虎棲地環境現地保育對策,以及評估異地補償的可行性。
與會的屏科大野保所教授裴家騏表示,石虎是很好的保護傘物種,如果能夠在鳥嘴潭人工湖穩定存活,其他小型食肉目動物都能有連帶收益,與其要另闢戰場異地補償,不如直接把這個地方創造成高品質的棲地環境,完善生態廊道。
他說,希望鳥嘴潭人工湖未來不要公園化,不代表不能有遊憩,如果景觀營造自然的話,甚至可以花點心思設計不會與生物活動衝突的腳踏車道。此外,人工湖計畫若能將過去農田農藥、老鼠藥、除草劑、流浪狗等危害石虎的問題去除掉,將能夠變成更好的棲地。
他也建議,自動相機定點監測,無法了解動物細微改變,後續監測以及完工後,應做GPS個體追蹤,作為未來棲地維持跟營造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