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養殖文蛤死亡率高 中山大學研究:可能為近親繁殖導致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廖德裕(中)、教授劉莉蓮(右)與碩士生包家寧(左),首度發現本土養殖文蛤基因多樣性偏低,恐不利存活。(記者黃旭磊攝)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廖德裕(中)、教授劉莉蓮(右)與碩士生包家寧(左),首度發現本土養殖文蛤基因多樣性偏低,恐不利存活。(記者黃旭磊攝)

2020/09/01 12:08

〔記者黃旭磊/高雄報導〕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發表台灣養殖文蛤首次基因研究論文,研究以一年多時間蒐集金門、淡水野生文蛤與各地養殖文蛤進行DNA比對,發現養殖文蛤基因多樣性偏低,恐不利存活。

「到底是誰害死了文蛤?」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廖德裕今天(1日)表示,雲林縣文蛤育苗及彰化、雲林、嘉義及台南等沿海縣市養成作業,近年出現不明原因死亡,為此與教授劉莉蓮、助理黃瀚霆及碩士生包家寧團隊,使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比較台灣養殖文蛤與中國沿岸野生族群基因多樣性,發現基因多樣性偏低,恐不利存活。

我國消費市場俗稱文蛤為「蚶仔(台語)、蛤蠣」,為廣泛食材,根據學界及漁業資料多認為氣候異常、水質惡化、底土污染、病菌危害為影響因子,此次為我國養殖文蛤首次DNA調查結果,論文獲刊於國際期刊「水產養殖研究」(Aquaculture Research)。

團隊研究發現,我國養殖文蛤不是早期認定的文蛤(Meretrix lusoria),有可能是中華文蛤(M. petechialas),但確切分類仍需進一步研究。

廖德裕建議,數十年來養殖戶先挑選種貝育苗,再賣回養殖場養成,挑選種貝族群太小造成文蛤基因多樣性低,從野外引入野生文蛤,增加養殖文蛤基因多樣性,可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發現,養殖文蛤可能不是早期認定的文蛤(Meretrix lusoria),而是中華文蛤(M. petechialas,如圖)。(校方提供)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發現,養殖文蛤可能不是早期認定的文蛤(Meretrix lusoria),而是中華文蛤(M. petechialas,如圖)。(校方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