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中研院研發武漢肺炎疫苗出現中和抗體 擬下半年人體試驗
中研院針對武漢肺炎四路並進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候選疫苗已出現可抑制病毒的中和抗體,預計下半年可進入人體臨床試驗。圖為3月初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安綏團隊研發出15分鐘快篩,開放實驗室供媒體拍攝。(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中研院研發的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候選疫苗已出現可抑制病毒的中和抗體,預計下半年可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武漢肺炎病毒感染人體,主要是透過病毒上的S蛋白(棘蛋白)與細胞上的受體ACE2結合而入侵,製作疫苗的目的,是促發人體遇到病毒時的免疫反應,進而產生抗體以及免疫細胞來抑制病毒。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長聘副研究員、「跨部會疫苗合作平台」的召集人胡哲銘表示,中研院主要研發具有更好免疫反應的試驗性疫苗,目前院內的候選疫苗都已完成小鼠毒理實驗,證實疫苗本身是「安全的、沒有毒性」,中和實驗近期結果也已出爐,已有候選疫苗可在小鼠身上產生中和抗體,可感染的動物模式也已建立,等疾管署許可後,就能進行「攻毒實驗」,今年下半年有機會進到「人體試驗」。
四路並進!待疾管署許可就進行「攻毒實驗」
中研院目前正在進行4種新冠病毒候選疫苗研究,作法包含病毒載體、類病毒顆粒和奈米疫苗;胡哲銘說明,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蕭培文研發類病毒顆粒疫苗(virus-like particle,VLP),先將病毒部分基因轉殖到特定細胞中,讓細胞生產類似病毒顆粒的一種「空殼」蛋白質,裝上病毒表面的棘蛋白抗原,成為內部不具遺傳物質的「假病毒」;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雯團隊是採用減毒牛痘病毒疫苗,以基因重組技術製造突變的牛痘病毒,減弱其毒性、傳染力,再讓牛痘病毒去表現棘蛋白,偽裝成新冠病毒;而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趙裕展則是用桿狀病毒作為載體進行研發。
胡哲銘表示,他的團隊則是以生物性原料製作中空奈米粒子,外面黏上新冠病毒的棘蛋白(次單元抗原),內部裝入可刺激免疫系統反應的佐劑,比起其他疫苗做法希望促進人體產生抗體,由於奈米粒子裡面可以裝載不同刺激免疫的因子,告訴免疫細胞如何作用,所以還能激活出更強的免疫反應。
相關新聞請見︰
「武漢肺炎專區」請點此,更多相關訊息,帶您第一手掌握。
中研院已有候選疫苗在小鼠身上證實有中和抗體產生。(記者簡惠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