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外科博物館」辦台灣醫療特展 白色力量行銷台灣

美國芝加哥「國際外科博物館」本月一日開始舉辦台灣醫療特展,展示台灣多年來的醫療發展和國際援助。(記者陳建志翻攝)
〔記者陳建志/台中報導〕位於美國芝加哥的「國際外科博物館」總部,本月開始在衛福部、外交部及國際外科學會中華民國總會促成下,舉辦台灣醫療特展,還在館外掛起國旗,展示包括台灣的健保制度、AI醫療應用,以及蘭大衛、戴德森等傳教士醫師來台診療的事蹟,與台灣投入國際人道援助的成果,「讓世界看到台灣的成就及回饋」,以白色力量做了最好的國民外交。
「國際外科學會」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林志隆(現為亞大醫院外科部部長)表示,學會創立已84年,總會設於美國芝加哥,會員涵蓋全球上百個國家、8千多名醫生,是獲「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國際性學會,我國也是創始會員國之一。
林志隆表示,本月1日開始,在芝加哥「國際外科博物館」總部舉辦台灣醫療特展,為感謝諸多傳教士醫師百年來對台灣醫療的貢獻,特別介紹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衛醫師、台東基督教醫院譚維義醫師、嘉義基督教醫院戴德森醫師等人的事蹟,並展示他們曾使用過的器械及文具。
另外,也介紹多位台灣外科前輩的貢獻,包括30年來領導顯微手術團隊完成2萬2千個病例的中研院魏福全院士;創下亞洲最多,完成1800例換肝案例,被譽為「台灣換肝之父」的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以及當選國際外科學會總會理事長,並帶領全台灣醫師持續進行人道國際醫療援助的高醫關皚麗教授。
林志隆表示,館內並展示早年台灣醫療資源不足時使用的病歷繕打機、腳支撐架等器材,說明過去的艱辛歷程,以及如今已有足夠的醫療水準和能力,前往20多個國家進行國際醫療援助的點滴,讓世界看到台灣的成就及回饋。
駐芝加哥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指出,國際外科學會博物館每年約有4到5萬人次參訪,曾獲國家地理雜誌、紐約時報及時代雜誌等主流媒體報導,希望透過「國際外科博物館」台灣醫療展,讓國際了解台灣醫學成就與推動國際參與的努力。

美國芝加哥「國際外科博物館」本月一日開始舉辦台灣醫療特展,館外並掛起中華民國國旗。(記者陳建志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