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的記憶 《新化街區宗親聚落與古宅的故事》出版

《新化街區宗親聚落與古宅的故事》一書今在新化老街咖啡廳亮相。(記者萬于甄攝)
〔記者萬于甄/台南報導〕《新化街區宗親聚落與古宅的故事》一書今正式亮相,該書由文化部、南市府文化局社區營造計畫支持新化區公所完成,內容包含分享兩位在地人主動記錄宗親聚落的過程,歷經約一年時間踏查、耆老訪談,完成王厝等十五個聚落的故事,希望建構新化重要的在地文化記憶。
新化舊稱「大目降」,早年是西拉雅平埔族聚落,隨著工商發達、遷移頻繁,以及老屋改建等因素,街區宗親聚落早已難見同姓群區的景象與發展;為讓新化居民、後代子孫能夠了解自己的家鄉,透過在地文化記憶書寫,將老聚落的故事及特色記錄下來。
新化區長吳金喜表示,根據史料,新化街區宗親聚落源於十六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居民從福建省漳州府和泉州府陸續到新化開墾,也逐漸形成聚落,也是現在許多俗稱「厝」的庄頭由來,新化鎮誌也記載目前共有十五個以「厝」為地名的宗親聚落。
吳金喜說,《新化街區宗親聚落與古宅的故事》一書由兩位在地文史工作者曾進發、施進發,利用無數日夜的時間,騎著鐵馬到十五個聚落古宅探勘、訪談記錄,書寫新化人的在地文化記憶及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