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鐘基因」奪諾貝爾獎 學者:睡多睡少就看它

今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由(由左至右)美國學者傑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麥可·揚(Michael W. Young)獲得。圖為2013年3人在香港中大演講。(歐新社)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諾貝爾獎先公布生醫獎,美國學者研究生理時鐘機制而獲獎;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簡正鼎說,獲獎者證實了特定的「時鐘基因」影響了生物的生理周期,未來若要做藥治療相關疾病,就能對症下藥。
簡正鼎說,Period(per)是一種可以轉譯PER蛋白的基因,它影響了生物生理周期,被暱稱做「時鐘基因」,之前就已經被證實在果蠅和老鼠身上,如今人類也被證實確實會受影響。
簡正鼎說,這基因和蛋白的穩定很重要,突變或不穩定都會影響生理周期,例如之前有研究發現,果蠅的時鐘基因缺損會打亂牠的醒睡周期規律性,讓果蠅很難從睡夢中清醒。
簡正鼎說,若基因突變,連帶也會讓人的生理周期有變化,例如有些人只要睡4個小時就夠了,或是非常早睡、且非常早起,這就是這些人的時鐘基因和別人的不太一樣。
簡正鼎說,確定這些基因和蛋白的機轉後,未來若要研發藥物改善生理時鐘或治病,就能準確地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