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考歷史題型多元 史料辯證、台灣電影文學都入題
今是一〇六年大學指定科目考試第三天,首堂考科為歷史。今年試題題型多樣,主要仍是史料閱讀題,圖表題有五題比去年增加,非選題則要求考生從史料中找破綻,考生普遍認為不會太難。(記者張凱翔攝)
〔記者張凱翔/台北報導〕今天是106年大學指定科目考試第3天,首堂考科為歷史。今年試題題型多樣,主要仍是史料閱讀題,圖表題有5題比去年增加,非選題則要求考生從史料中找破綻,考生普遍認為不會太難,但閱讀量大需要細心應答,另外台灣電影、文學也入題,有些考生認為這需要多元知識掌握,不能死記課本才有辦法作答。
非選第2題題幹先給出一段清代史家對唐代回紇族的說明,並再給出3段元代「未經考證」的資料,包括《元史》,以及元世祖的說法,要求考生回答3段資料中哪一段明顯錯誤?錯誤的理由為何、以及為何能從清代史家的說法推論給出的3段資料是錯的?
華江高中林同學認為,考試的閱讀量比過去大很多,看完題目後會頭昏腦脹,但如果能抓到重點就可以作答,所以他會先瀏覽過題目後再去回頭找題幹給的資料;這次考試以觀念、理解題型居多,尤其非選題給一段敘述,要考生推論出正確答案就是在考驗推論能力。
另外,選擇第35題敘述1980年代台灣電影「新浪潮」年輕導演,包括楊德昌、侯孝賢、柯一正等,拍攝「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等作品,此類電影多改編自「鄉土文學」,考題要求指出該類電影特色為何?
東山高中王同學認為,這題出自台灣史課本介紹的電影、音樂等,即使考生沒有看過這些電影,應該還是能作答;但師大附中林同學則認為,鄉土文學的概念其實很籠統,而且台灣新電影相較於文學其實有自己的獨立生命力而非純粹文學改編,但他為了考試還是順著題幹作答,只是沒有把握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