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望海巷保育區 為軟絲寶寶設新家
基隆市「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於12日公告實施,是全市第一處海洋保育區。(記者林欣漢攝)
〔記者林欣漢/基隆報導〕基隆市「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於本月12日公告實施,是全市第一處海洋保育區,趁著現在是軟絲產卵季節,市府、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與潛水志工們,今天上午在望海巷設置軟絲產房,盼軟絲寶寶能順利平安長大。
每年4到8月是軟絲產卵的季節,近年來海洋資源枯竭,沿近海漁業每況愈下,潛水教練郭道仁、王銘祥等人將桂竹製成竹叢,模仿柳珊瑚的條枝狀放置海中,讓軟絲交配後,將受精卵產在竹枝上,成為軟絲的「育嬰室」。
海科館產發組主任施彤偉表示,海科館從民國97年開始在望海巷海灣依照郭道仁教練的方法,進行「築造軟絲產房」海洋保育活動,並追蹤調查記錄產卵、孵化過程及相關水文數據,培育當地海洋資源。
今天是望海巷保育區成立後,也是今年第一次下水設置軟絲產房,潛水志工及市府、海科館人員在碧砂漁港集合後,乘小艇到望海巷下水設置軟絲產房,市府產業發展處海洋事務科長蔡馥嚀表示,接下來會陸續放置6到10次,每次約4到5叢,每叢約15枝竹子。
施彤偉指出,望海巷海域已經有珊瑚礁、小丑魚的復育點,軟絲產房設置地點要比較靠近外海,水深須15公尺,產房安置後會視海象狀況,持續觀測卵數及孵化狀況。
潛水志工及市府、海科館人員乘小艇到望海巷下水設置軟絲產房。(記者林欣漢攝)
潛水志工準備下水設置軟絲產房。(記者林欣漢攝)
軟絲產房設置位置需在水深15公尺以上。(記者林欣漢攝)
望海巷海域成立保育區後,首度放置軟絲產房。(記者林欣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