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萎縮症有救 間葉幹細胞可治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何慧君研究發現,間葉幹細胞對小腦萎縮症、糖尿病等都有治療的潛力。(記者黃邦平攝)
〔記者黃邦平/台北報導〕靠幹細胞治病,「一公升的眼淚」也有機會化為笑容!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何慧君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使用間葉幹細胞靜脈注射,發病初期的小腦萎縮症可維持功能、不退化,發病較久的即使功能無法恢復,也可延緩病程。
日劇「一公升的眼淚」就是描寫年輕女子罹患小腦萎縮症,身體功能漸漸退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李光申說明,患者會像企鵝走路無法平衡,接下來吞嚥困難、無法言語,由於是基因變異造成,目前無藥可醫,而且是家族遺傳,現階段醫療也只能提供精神支持。
在科技部支持的研究中,何慧君於動物實驗發現小腦萎縮症以靜脈注射效果較腦內注射佳,3劑注射可延緩病程;急性呼吸窘迫症在急性期介入療效佳,且可抑制M1巨噬細胞引起的炎症;角膜損傷透過局部點藥可促進傷口癒合及透亮度,不會結痂、起白斑;實驗發現間葉幹細胞可在肝臟分化出可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對第一型糖尿病連續注射可調控血糖,對第二型糖尿病注射單劑可增加葡萄糖耐受性、兩劑可降血糖;針對睪丸扭轉所致不孕症經過局部注射可保護睪丸組織、促進成精作用,且不會分化成精子,沒有道德疑慮。
何慧君說,取自臍帶、脊髓的血液幹細胞技術較簡化,目前已經有相關應用,間葉幹細胞是種成體幹細胞,可供異體移植,在人體骨髓、脂肪、臍帶、胎盤等組織中都能取得,又能在體外大量生產,適應症更廣泛,因此具備供作藥用的潛力;但她提醒,間葉幹細胞針對某些適用症有效果、甚至可救命,但「絕不是萬靈丹」。
何慧君是今年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得主之一,5年前發表如何自小體積脂肪組織分離純化間葉幹細胞,技術移轉給產業界,一位捐贈者的間葉幹細胞可供一億人單次移植使用,透過實驗找出不同適應症的給藥時機、劑量大小及活體有效機轉等,增強間葉幹細胞對不同適應症的療效,研究成果成為人體臨床試驗療程設計的重要參考。
她說,國外目前已有針對免疫調控的治療取得藥證,治療新血管疾病也已進如第三期臨床試驗,國內目前最快的項目已進行到二期臨床試驗,預估最快6、7年後可臨床使用。
幹細胞具備自我更新及多重分化能力,被視為很多疾病的救星。(記者黃邦平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