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苦讀中國朝代 歷史可以有存在感了

未來教學現場如何在考試壓力之下,落實「探究與實作」?習於以中國歷史觀點作為教學基礎的第一線教師,能否徹底轉型而以台灣為教學基礎?將是觀察社會科教學能否成功翻轉的關鍵指標。(記者林曉雲攝)
記者林曉雲/特稿
學習歷史的目的應在於了解所處的現在,以及面對未來的挑戰,關鍵在於以學習者的需要為主體。但長久以來,學子不認識住家附近的古蹟,不了解台灣的城市地圖,卻要學習遠古的中國那些朝代發生了何事,背誦中國老母雞地圖的細節,歷史學科幾乎成為執政者欲洗腦下一代的工具。打著史觀名號互扣帽子,更是以政治口水淹沒一切,讓歷史科淪為沒有存在感的背考科。
台灣有著特殊的歷史過往,但二○一六年總統大選前夕爆發的周子瑜事件,證明台灣的年輕世代,大多已從過往的大中國意識,轉變為台灣主體意識。也因此,當這些孩子手中所讀的歷史課本仍充斥著中國至上的一切,只是使歷史學科成為代罪羔羊,被年輕的一代厭惡和疏離。
民進黨第一次執政,高中歷史「九五暫綱」和「九八課綱」確立台灣史獨立成冊,先讀台灣史,再讀中國史,最後再讀世界史,如順利續推,原可拉近孩子與歷史的距離,厚植年輕人的歷史素養。但馬政府上任後,放任大統派學者成立太上皇審議小組,以「黑箱」手法大改課綱,使歷史又回到大中國的框架下,創下政治操弄教育的慘痛惡例,引發全國高中生風起雲湧抗爭,一度占領教育部,還犧牲了一條年輕寶貴的生命。
社會領綱重啟研擬,欣見草案以學生為主體,從與學生切身相關的一切出發,充滿了社會關懷和社會參與的實踐力,歷史科終於可以刷存在感了,讓學生從周遭出發、學習切身生活演變的真實歷史。
未來教學現場如何在考試壓力之下,落實「探究與實作」?習於以中國歷史觀點作為教學基礎的第一線教師,能否徹底轉型而以台灣為教學基礎?將是觀察社會科教學能否成功翻轉的關鍵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