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2座掩埋場轉型光電 其餘場址活化難度高
宜蘭縣府4年前推動垃圾掩埋場轉型太陽能光電生產基地,羅東與五結兩地掩埋場成功轉型,並於去年10月啟用。(記者王峻祺攝)
〔記者王峻祺/宜蘭報導〕宜蘭縣傳統及衛生垃圾掩埋場共計15座,僅剩3座營運,封場多年的羅東、五結場去年10月啟用太陽能光電,年發電量可達1226萬度,地方盼其他場也能跟進活化再利用,但環保局坦言難度高,轉型光電民眾有疑慮,活化則需投入上億成本,目前朝與地方等待共同開發時機。
宜蘭縣府4年前推動垃圾掩埋場轉型太陽能光電生產基地,羅東與五結兩地掩埋場成功轉型,並於去年10月啟用,每年發電量可供3500戶家庭使用,年回饋金逾1145萬元;位於宜蘭市的建蘭段掩埋場,原也納入光電計畫,但地方擔心電板有光害而擱置迄今。
隨著羅東、五結掩埋場成功轉型光電,其他封閉復育的垃圾場,部分因長期閒置未使用,導致雜草叢生,地方盼能清除掩埋場垃圾後活化。陳先生說,建蘭衛生掩埋場封閉18年,但顯少整理,無法吸引更多人到附近運動,封場22年的金六結雖成了環保公園,但下方還是有垃圾,無法挖掘清理垃圾,問題依舊存在。
宜蘭縣環保局表示,清除掩埋場垃圾加上活化閒置土地經費需動輒上億元,爭取環境部補助,土地未來只能掩埋廢棄物,若由縣府自行編列預算,土地雖可自行運用,卻會造成財政負擔,陷入兩難困境。
環保局指出,至於轉型光電部分,最大考量除民眾有疑慮會有光害問題反對外,也要評估場址的太陽能利用率及區域設置狀況,是否符合再生能源需求,現階段會積極評估其他場址能否搭配地方性建設,或者有誘因引入民間資源投入活化作業。
宜蘭縣8座衛生掩埋場,蘇澳、三星及五結等3座仍在營運,其餘5座中的羅東場轉型光電基地,礁溪為蝴蝶公園,建蘭、冬山封閉復育完成、員山封閉中;7座傳統垃圾場,羅東為生廚餘處理場、五結成為光電基地,三星作為有機廢棄物處理場,頭城標租民間打造咖啡廳,金六結則搖身環保公園,冬山中山轉型資源回收場、冬山太和歸還私有地主。(15:30更新)
宜蘭羅東掩埋場轉型成為太陽能光電基地,去年啟用後,連同五結場的運能,每年發電量可供3500戶家庭使用,年回饋金逾1145萬元。(記者王峻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