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

臺北市 24-28 ℃

大溪郁德祠 盼登錄文化景觀

大溪郁德祠內的土地公神像,相傳是平埔族人砌鑿而成,頗具歷史意義,地方爭取列為「文化景觀」。(記者許倬勛攝)

大溪郁德祠內的土地公神像,相傳是平埔族人砌鑿而成,頗具歷史意義,地方爭取列為「文化景觀」。(記者許倬勛攝)

2020/08/28 05:30

〔記者許倬勛/桃園報導〕大溪區有座「郁德祠」,地方相傳已有百餘年歷史、香火鼎盛,但罕有人知神龕內供奉的「石頭公」,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霄裡社人砌成,蘊藏「漢、原文化融合」的特殊意義,市議員陳治文、市府文化局、中央大學學者昨天安排會勘,地方人士也紛紛表達希望市府能登錄為「文化景觀」保存。

供奉原住民土地公

大溪耆老相傳,郁德祠內的石質土地公神像以青斗石雕鑿,雖然沒有傳統神像的精雕細琢,樣貌質樸,信眾以橘紅色金裝披掛在神像上,並在神龕刻上「正隆霄裡地,神輔社中疆」,象徵為霄裡社的地方信仰。

平埔族信仰轉化痕跡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教授傅寶玉表示,對平埔族而言,草木、石頭皆有神,屬於泛靈信仰,石質土地公卻兼有漢人的信仰崇拜,當地約300年前漢人進入墾荒,並與平埔族原住民混居,學界多認為郁德祠的土地公,正是平埔族原民信仰轉化的重要痕跡。

當地信徒張良文說,這間廟宇從日治時代就稱為「郁德祠」,至少有百年歷史,石頭公神恩廣澤、很會找遺失物品,他年輕時也曾受惠,當時他因弄丟班費前來央求土地爺協助,之後只花一下午時間就找回失物,廟宇因此祈求者眾,鄉親若碰到不順的事情,也常來求神問卜。

漢原文化融合特殊意義

陳治文表示,大溪南興地區是凱達格蘭族的發源地之一,郁德祠是漢、原文化融合、交流的歷史足跡,同時是重要的地方信仰,頗具意義,希望市府能登錄成「文化景觀」,妥善保存。

文化局表示,該局對文化資產提報案件均審慎處理,有形文化資產包含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文化景觀、古物及自然地景等,經提出申請,都必須經過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審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桃園市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