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宋承恩:中國軍事威脅不停 美對台軍售將不減反增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灣國際法學會20日舉行「《台灣關係法》45週年-台美關係的機會與挑戰」座談會,圖為遠景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記者廖振輝攝)
〔記者楊堯茹/台北報導〕「台灣關係法」立法45週年,關於台美關係未來走向以及「台灣關係法」可能修法方向,學者指出,美國須應對中國改變國際秩序的侵略行為,台灣正是其中一環;美方近年數度重申台海和平解決分歧的「前提」,意味著台海若沒有和平,對台軍售將不減反增,且觀察「台灣政策法」立法精神,軍備將由防衛性武器轉向嚇阻性武器,與台灣的國防規劃可期。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灣國際法學會今(20日)舉辦「台灣關係法45週年—台美關係的機會與挑戰」座談會,由台灣國際法學會理事長廖福特住持,遠景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林正義、成功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陳怡凱以及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吳建輝等專家學者出席與會。
宋承恩指出,「台灣關係法」正朝三大趨勢推進,以過去以西太平洋和平穩定符合美國利益為框架,如今擴及印太區域,確保台灣有足夠的防衛能力,並明定台灣前途應以和平方式解決,這甚至是美國與中國建交的「前提」,而美方近來是越來越強調該前提,意即中國若對台灣採取更加敵對態度,「美中間『八一七公報』的諒解可能無效;軍售與和平兩者有所連動,若台海沒有和平,美國軍售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
他續指,美方的政策聲明順序為「台灣關係法」、「三公報」及「六項保證」,三公報不能凌駕於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一直會存在;這也解釋了近來台海戰雲密佈的說法以及各國對中國武力對付台灣的關切,美國須應對中國改變國際秩序的侵略行為,台灣正是其中一環。林正義也強調,「六項保證」從過去遮遮掩掩、沒有書面文字的情況,到現在拜登政府屢次在聲明提及「六項保證」,「這都變成北京最痛恨的環節」。
他進一步表示,其次,美國對台提供武器限於防禦性武器的原則在改變,美國參議院於2022年排定審議的「台灣政策法」提議將「台灣關係法」中的防衛性武器修改為「能遏止人民解放軍侵略行為的武器」,雖然「台灣政策法」未如期通過,但其中許多成份不是由嗣後的法律加以納入,就是表達正在發生或是未來可能的政策方向;若是台灣關係法需要修法,從防禦到嚇阻會是美台軍售的趨勢。
「第三趨勢是由軍售延伸到國防合作及國防規劃」,宋承恩指出,美國將盡可能武裝台灣,不管是國軍派員赴美受訓或是美國教官來台訓練,總統蔡英文也表示一年期義務役會納入美式訓練;「台灣增強韌性法案」也提及,美國行政部門應該在「台灣關係法」下,將強與台灣的防務關係,不只是軍售或讓台灣成為刺蝟島,還可能針對台灣國防改革深切檢討;第四趨勢則指美國在印太區域的多邊聯盟成形,從美日菲的國防合作模式也是台灣多方聯結的機會。
宋承恩也提出三大未知,美國的國防工業軍援能力以及安全承諾程度將是兩大課題,尤其美方對台灣軍事改革頗有微詞;再者,新國會三黨不過半的局面,過去馬政府時期美台軍售的相關議題將重演,例如預算不應花在軍費、以非軍事方式降低安全威脅、台獨論及疑賴論等論述,「這都是製造出來的論述」,美方如何在國內政治局勢下,落實美台國防安全合作是個難題。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灣國際法學會20日舉行「《台灣關係法》45週年-台美關係的機會與挑戰」座談會,由基金會董事長、國際法學會理事長廖福特(中)主持,邀請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林正義(右一)、吳建輝(右二)、成功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陳怡凱(左二)、遠景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左一)等人與會。(記者廖振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