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農膜」循環再利用 嘉縣率先啟動
農業剩餘資材循環再利用的成果。(記者蔡宗勳攝)
訂定農業剩餘資材循環清除處理原則 減少全縣8成7處理碳排量
〔記者蔡宗勳/嘉義報導〕農業資材「農膜」使用廣泛,種植絲瓜、番茄、鳳梨、西瓜、洋香瓜等作物時可用農膜防止雨水沖刷、抑制雜草、反射陽光、調節溫濕度及減少肥料農藥使用,但因屬消耗品,衍生環保問題;嘉義縣政府昨開全國風氣之先,啟動農業剩餘資材循環再利用計畫,由官方、企業及農民三方合作,將廢農膜再製成具商業價值的產品,創造綠色經濟,將可減少全縣八成七的處理廢農膜碳排放量。
回收製成新品 具商業價值
縣府昨在中埔鄉絲瓜產銷第八班舉辦農廢循環成果發表會,縣長翁章梁、中埔鄉長李碧雲、縣農會總幹事黃貞瑜、縣環保局長張輝川、縣府農業處長許彰敏及環境部、農業部代表與會;翁章梁說,縣府媒合廠商回收農膜再製成新產品,讓農膜不再只是垃圾,而具有商業價值。
避免焚燒、棄置 危害環境
張輝川表示,據農糧署統計,台灣每年廢農膜重逾一萬三千噸,嘉義縣去年廢農膜為五五二噸,廢農膜每噸處理費用為一千五百至三千元,部分農民為省錢以私下焚燒,也有不肖業者違法掩埋或棄置溝渠,造成環境問題。
張輝川說,環保局今年訂定「農業剩餘資材(廢農膜)循環清除處理原則」,設立農業剩餘資材暫置場,媒合再利用業者收受廢農膜,經回收後,透過水洗、破碎、熱處理、押出等程序再製成塑膠粒料,製成產品,如垃圾袋及塑膠花等,商業價值每噸達三萬至六萬元,農民也不需要再花處理費用,減少焚燒,也能改善空氣品質,創造多贏。
製成塑膠粒料 每噸值三萬
中埔絲瓜產銷第八班班長林德昇指出,農膜過去由多位農民共同收集,花錢請清潔隊處理,現在推動資源循環,不用多花錢就能解決問題。
嘉義縣翁章梁(左一)等人回收絲瓜棚下的「農膜」黑色塑膠布。(記者蔡宗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