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燈藝師嘆 進不了台北燈節

投入傳統花燈製作超過廿年,以往台灣各大燈會現場總能見到張秀琴的手藝。(記者蕭婷方攝)
〔記者蕭婷方/台北報導〕今年台北燈節主燈「福祿猴」葫蘆造型引發熱議,被罵醜爆,雖以光雕等科技元素「扳回一城」,卻缺少燈藝師以鐵絲紮出來的傳統技藝,台灣花燈國際發展學會理事長張秀琴說,近來台北燈節發包形式改變,燈藝師要製作3D模擬圖、成立公司等才能順利投標,工藝師縱有一身好技藝,卻根本進不了燈節!
要動畫模擬 難敵公關公司
投入傳統花燈製作超過廿年,以往台灣各大燈會現場總能見到張秀琴的手藝,現也為許多花燈比賽當評審。張秀琴回憶,早年參與市府燈節,工藝師只需要說明設計理念、產品規格,也接受手繪設計圖,但近來標案多要求提案者必須分割花燈細節,還要動畫模擬,會寫企劃書的公關、傳播公司反而較有「勝算」。
小案綁一起 不敢加入競標
張秀琴也說,現在花燈招標案大多是許多小型個案「綁」在一起招標,「師傅每人只有兩隻手」,一盞大型花燈製作至少要花兩個月,根本紮不完,連帶的也不敢加入競標。
她說,花燈從平面設計轉為立體燈飾,製作過程中需要「彈性」,但近來官方驗收花燈,多經仔細丈量尺寸,不容與原始設計有差異,且對花燈成品頻要求變更,原創性降低,也讓不少工藝師喪失熱情。
科技光雕夯 忽視傳統藝術
問及今年福祿猴「醜」成話題的感想,張秀琴僅笑說,「花燈白天要當藝術品,夜間成花燈」,花燈需注重「藝術性」,白天總有許多遊客遊園觀賞,作品的比例、材質與色彩搭配等細節都不能馬虎,不能只靠夜間燈光照射,市府近年強調科技感光雕照射,也需考量傳統的藝術性。
張秀琴建議,未來市府籌辦燈節,除了花燈製作,也應統籌相關多媒體互動、機械人才,不僅能順利融合傳統元素與新時代科技,也能進一步培養花燈人才。
促多元參與 民政局允解決
民政局長藍世聰認為,近年燈節投標者確實越來越少,基於傳承工藝技術與促進多元參與,未來可考慮不同燈區提出不同的招標條件,對於招標相關條件也會積極尋求解決,降低傳統工藝師的參與障礙。
-
初見福祿猴 外國遊客:以為是鴨子
-
是否帶佩琪逛花燈?柯P笑而不語
-
高雄第一科大 包辦台北燈節4座大型花燈
-
花燈科技互動 北科大連霸燈王
-
卯全力搶票 熊熊「復仇者聯盟」燈飾超吸睛
-
拓展蜜棗外銷 高樹冷鏈場啟用
-
東屏未見曙光 民眾仍開心迎新年
-
落山風藝術季 帶觀眾穿梭作品間
-
屏市玉皇宮遶境 獸神踩街吸睛
-
史前館法式餐廳開幕 結合在地食材
-
瓦斯車撞電桿摔落邊坡 鋼瓶散落
-
每坪58萬》斗六大同路愛國街口 蟬聯雲林地王
-
冬雨攪局 阿里山音樂會看不到日出
地方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