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改場研發 小粒徑播種機
2015/01/06 06:00

台東農改場研發「自走式小粒徑播種機」,速度為人工條播的五點五倍。(記者張存薇攝)
〔記者張存薇/台東報導〕小米是原住民部落傳統作物,更是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不過因大多人工播種、十分辛苦,台東區農業改良場研發「自走式小粒徑播種機」,提升栽種效率。
可取代人力快速條播
台東農改場作物環境技佐曾祥恩指出,現行小米播種多採用人工,若用撒播為每人每零點一公頃要花半小時,人工把種子均勻地播成長條的「條播」時間則為每人每零點一公頃三小時,人工撒播速度雖然較快,但後續間拔、除草等管理工作則非常費力和費時;反之,人工條播速度雖慢,但後續田間管理較為輕鬆。參考傳統小米人工條播模式,研製出可取代人力的條播機械,快速進行條播,有利於原住民農友田間管理作業。
他說明,「自走式小粒徑播種機」利用汽油引擎作為動力來源,並採後方播種部從動輪帶動,將上方小米種子透過斜面導入播種孔洞後落入土壤中,在田間也方便轉彎及迴轉。
他表示,「自走式小粒徑播種機」作業時間零點一公頃須零點五五小時,速度為人工條播的五點五倍,並於去年底獲得中華民國新型專利M490199號。
-
拓展蜜棗外銷 高樹冷鏈場啟用
-
東屏未見曙光 民眾仍開心迎新年
-
落山風藝術季 帶觀眾穿梭作品間
-
屏市玉皇宮遶境 獸神踩街吸睛
-
史前館法式餐廳開幕 結合在地食材
-
瓦斯車撞電桿摔落邊坡 鋼瓶散落
-
每坪58萬》斗六大同路愛國街口 蟬聯雲林地王
-
冬雨攪局 阿里山音樂會看不到日出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