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國家公園 日治時代就設立

日治時期太魯閣即被規劃為國立公園,太魯閣口成為著名的地標。(記者游太郎翻攝)
記者游太郎/專題報導
太魯閣國家公園到底從什麼時候成立?有人說是日治時代,也有人堅持是民國七十五年;連橫越其間的中橫公路,有人說是日本人所建,但有人認為是老榮民賣命修築,這些問題在網路上引起關切和論戰,太管處資深解說員 林茂耀表示,這些說法均以偏概全,正確的說法應是太魯閣是台灣的瑰寶,不論 是誰統治?都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有網友指出,時下很多人受到地理課本誤導,認為自民國七十三年後台灣才有國家公園,事實上日治時代即有三座國立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即為其一,根據內政部營建署所編的「台灣國家公園史」記載,事實上在一九三0年的日治年代,台灣地圖上就標註將設立三座國立公園,並於一九三五年被指定為候補地,一九三七年正式成立,分別是大屯、次高太魯閣及新高阿里山等三座。
也有網友認為,橫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中橫公路,在日治時期即已興建,教科書說民國四十年代由前總統蔣經國率榮民所建,根本是騙人的,大家被騙了幾十年,因此國家公園成立和中橫興建過程均應再檢討。
太管處︰民國26年 指定三國立公園
太管處資深解說員林茂耀說,他在網路上確實看到類似的論述,但其實只說對了一半,他曾參與「台灣國家公園史」的資料蒐集及編纂作業,日治時代的資料顯示,日本在明治四十四年(民國元年)受到世界保育風潮影響,開始討論設立國立公園,昭和六年(民國廿年)公布實施「國立公園法」,這股風氣也影響到台灣,民國廿一年花蓮港廳人士成立「東台灣勝地宣傳協會」,積極宣傳太魯閣峽谷勝景,翌年台灣總督府成立「國立公園調查委員會」,三年後總督府基於民意壓力,成立「國立公園委員會」,由總督中村健茂擔任會長並公布「台灣公園法」,民國廿六年指定成立大屯、次高太魯閣及新高阿里山等三座國立公園,後來並發行國立公園郵票,但四年後因為太平洋戰事吃緊隨後裁撤。
以次高(即雪山)太魯閣國立公園為例,除了涵蓋當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全部,也包括了雪霸國家公園的大部分,換言之,目前的國家公園劃分,是以日治時期為藍圖,也是當年奠立的基礎。
今中橫公路 非日治時代路線
至於中橫公路部份,日治時期為了發電和淘金需要,曾沿著立霧溪旁興建了山徑,範圍為太魯閣口至天祥,但受到颱風及豪雨影響現多已崩壞,現今所看到的中橫公路,早已不是日治時代的路線。
他說,很高興國人重視國家公園,雖然引起論戰,但有助大家更清楚歷史和真相,太管處解說員其實都了解整個來龍去脈,歡迎前來太魯閣旅遊時,多向他們詢問,不但也有助於對太魯閣的了解,也對國家公園的定位更加清楚。
-
拓展蜜棗外銷 高樹冷鏈場啟用
-
東屏未見曙光 民眾仍開心迎新年
-
落山風藝術季 帶觀眾穿梭作品間
-
屏市玉皇宮遶境 獸神踩街吸睛
-
史前館法式餐廳開幕 結合在地食材
-
瓦斯車撞電桿摔落邊坡 鋼瓶散落
-
每坪58萬》斗六大同路愛國街口 蟬聯雲林地王
-
冬雨攪局 阿里山音樂會看不到日出
地方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