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逢甲教授編書 古典詩中看見台灣

2013/12/04 08:00

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廖美玉(左)、余美玲費時三年編纂《台灣古典詩選注》,盼讓民眾透過詩「看見台灣」。(記者蘇孟娟攝)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紀錄片《看見台灣》引人注目,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廖美玉、余美玲費時三年編纂《台灣古典詩選注》,用詩建構台灣意象,盼民眾能從古典詩中看見台灣;兩人更計畫再編選《台灣詩三百首》,讓民眾吟詠台灣。

詩作中記錄時代縮影

廖美玉與余美玲考量文人詩作往往記錄當下生活情趣或風情,與照片、繪畫、影像等工具相同,都能留下時代縮影。為探尋台灣的古早記憶,也為讓民眾認識,除了耳熟能詳的唐詩外,古典詩中也有很多以「台灣意象」為主題的詩作,三年前向國立台灣文學館提出「全台詩分類主題詮釋暨編纂、出版計畫」。

兩人從萬餘首詩中篩選有台灣意象的古典詩作品,以區域與城市、海洋與山川、飲食與物產、戰爭與災異、歲時與風土等五大主題,分類蒐集編注,前三部已完成,昨日在逢甲大學舉辦新書發表會。

廖美玉指出,古典詩的選取年代以明末約一六六○年到一九四五年戰後初期,詩作從各類典籍中海撈,精選適合民眾欣賞、可讀性、親和性及文學性強的作品。

含括歷史、風土民情…

余美玲指出,像是寫玉山、日月潭的詩,也有寫水果或食物的詩;從古典詩中看到台灣的歷史記憶被傳承,均能看見台灣的古早情,更盼能用詩建構台灣意象。

余美玲說,選詩的標準也儘量環扣重要歷史事件、重要人物的創作及民間生活見聞等。不過,兩人選詩時也難免遇到部分瓶頸,包括有的詩文學性不足,像台南極有名的擔仔麵,雖屢有人入詩,但最後只選到一首詩;另,台灣糕餅產業北、中、南各有特色,本想各選出有代表性的詩作,但部分地區詩作有限。

將編選台灣詩三百首

目前兩人合作編選完成三個主題詩集,預計兩年後再從五冊詩集及其他古典文獻中精選出《台灣詩三百首》。余美玲說,盼有朝一日民眾都來讀「台灣詩」,教育下一代也不再是從「床前明月光」開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