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隘門喊拆 文史界爭保存
2011/08/29 06:00

「艋舺隘門」遺構(右半),面臨隨巷道拓寬而拆除的命運,社區、文史工作者呼籲設法保存。(記者陳璟民攝)
〔記者陳璟民/台北報導〕台北市政府辦理萬華區廣州街兩百廿三巷北側道路新建工程,巷口的「艋舺隘門」(南隘門),據信是市區碩果僅存的清代分類械鬥殘存工事構造物,面臨拆除命運,社區、文史工作者則籲請市府保存活化隘門,或以公共藝術化重現隘門意象。
拓寬巷道 市府9月2日辦公聽會
市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預定九月十四日進行此一巷弄拓寬工程,從廣州街打通到桂林路,成為寬六公尺、長百餘公尺的道路。二日下午兩點,將在市政大樓南區六○三會議室召開公聽會,聽取各界意見。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資深解說員蔡學忠投書本報,引俗諺「起厝動千工,拆厝一陣風」,強調常民聚落遺跡保存的重要性,隘門一旦被夷為平地,早年艋舺安全與治安的第一道防線遺址將不復見。
交通大學工學院材料系教授、萬華區民林健正受訪時說,北隘門於日治時代「市區改正」被拆除,倖存的南隘門顯得更有歷史紀念性,應予保留。
青山里長李昭成表示,巷內住戶二、三十年來爭取拓寬,以改善居住環境安全與交通便利性,居民心聲,市府將予以實現;況且,隘門構造在十八、九年前,就因鄰近住戶蓋房子而有破壞,已經不是古蹟。
李昭成說,雖然如此,隘門確為里鄰人文景觀特色,隘門上方還有福德宮供奉泥塑土地公,相傳有三百多年歷史,是居民的守護神,已暫時移往信徒家中奉祀;他建議隘門原地原貌整建保存,若有困難,希望道路工程完工後,設法重建實體隘門。

「艋舺隘門」上福德宮供奉土地公,可能因為巷道拓寬工程,隘門、小廟將隨之拆除,土地公被移往信徒家中奉祀,出現少見廟內無神情況。(記者陳璟民攝)
-
拓展蜜棗外銷 高樹冷鏈場啟用
-
東屏未見曙光 民眾仍開心迎新年
-
落山風藝術季 帶觀眾穿梭作品間
-
屏市玉皇宮遶境 獸神踩街吸睛
-
史前館法式餐廳開幕 結合在地食材
-
瓦斯車撞電桿摔落邊坡 鋼瓶散落
-
每坪58萬》斗六大同路愛國街口 蟬聯雲林地王
-
冬雨攪局 阿里山音樂會看不到日出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