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橋火車站百年轉型 驛站變「藝」站
2011/07/24 06:00

造橋火車站是台灣第一座混凝土平頂建築,早期因磚、瓦、木炭及錦水礦場的開發,四周相當繁華。(記者何宗翰攝)
記者何宗翰/專題報導
週末星光音樂會 再聚人氣
苗栗縣造橋火車站已有百年歷史,經地方長期努力及內政部營建署城鄉風貌工程的改造後,車站北側改建為停車場,南側則新建石拱橋、景觀水池及舊鐵軌改建的步道,而週末舉辦星光音樂會,更讓車站成為新的藝文據點,百年老站脫胎換骨!
據造橋鄉志記載,造橋鄉前身造橋庄,開發始於清雍正九年,至今已逾二百年,早期當地生產的磚、瓦、木炭產量佔全台大宗,加上,錦水礦場的開發,繁榮一時。造橋火車站在民國前九年設站,原為木造小站,在二十四年關刀山大地震中震毀,三十六年以鋼筋水泥重建,成為台灣第一座混凝土平頂建築。
後來磚瓦建材沒落、錦水礦場石油氣枯竭,地方榮景衰退,八十七年時造橋站由三等站降為簡易站,一度荒煙漫草,疏於管理。九十五年時由苗栗社區大學發起公民會議,透過公開討論,凝聚社區共識,火車站周邊的站長、副站長官舍、驛務棟及古井、水塔等遺跡,至此才重新獲得重視。
人力輕便車鐵軌 變成步道
建築師張仲良、社區規劃師黃國雄多次到國外取經,將日本京都的拱橋,融入成為驛池劇場中的景觀,圍繞在百年原木日式建築當中;由古川町得到靈感的扇形石材地磚,從木造的弧形舞台旁放射出去;當年為運送石油公司人員與物資,連結大西、錦水、造橋間交通的人力輕便車鐵軌,則變身成為步道,和火車鐵軌相映襯。
如今百年車站的轉型,不再是貨、礦往來的驛站,卻多了音樂、美景及一份閒情。

造橋火車站四周經地方人士的努力以及營建署城鄉風貌工程的改造後,成為景觀庭園,右下角舞台後方還保留了當時人力輕便車的鐵軌。(記者何宗翰攝)
-
拓展蜜棗外銷 高樹冷鏈場啟用
-
東屏未見曙光 民眾仍開心迎新年
-
落山風藝術季 帶觀眾穿梭作品間
-
屏市玉皇宮遶境 獸神踩街吸睛
-
史前館法式餐廳開幕 結合在地食材
-
瓦斯車撞電桿摔落邊坡 鋼瓶散落
-
每坪58萬》斗六大同路愛國街口 蟬聯雲林地王
-
冬雨攪局 阿里山音樂會看不到日出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