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干厝的由來
2010/03/16 06:00
根據地方耆老的說法,早期三重埔位於淡水河岸,來自中國的商人沿著淡水河進入三重、艋舺、大稻埕等地經商,因為生意和人性需求,燈紅酒綠的特種行業也應運而生,國軍退守台灣後,與台北市一橋之隔的三重埔河畔,早期有不少福建同安人落腳,被當地的尋芳客和酒客稱為「同安厝」,台語腔調輾轉相傳,就成了「豆干厝」至今。
另一說由於「同安厝」大都為房屋排列方正的違建、內部陳設簡陋,有如一塊塊的「豆干」因而得名;「豆干厝」住的並非全都是特種行業的鶯燕,但外界提及「豆干厝」都帶著有色眼光和輕蔑語氣,久而久之整個地區也不免被「污名化」。(記者翁聿煌)
-
拓展蜜棗外銷 高樹冷鏈場啟用
-
東屏未見曙光 民眾仍開心迎新年
-
落山風藝術季 帶觀眾穿梭作品間
-
屏市玉皇宮遶境 獸神踩街吸睛
-
史前館法式餐廳開幕 結合在地食材
-
瓦斯車撞電桿摔落邊坡 鋼瓶散落
-
每坪58萬》斗六大同路愛國街口 蟬聯雲林地王
-
冬雨攪局 阿里山音樂會看不到日出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