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開枝散葉 異鄉客生根

2007/08/21 06:00

當年南昌路兩側都是矮房子,五層樓的大源商號算是大型百貨。(記者林秀姿)

第一代到台北創業的客家人吃的苦總比別人多,高齡八十二歲的溫送珍回憶當年胼手胝足,從一介店員做到一家大店面的老闆,甚至有能力回饋客家庄,被南庄鄉親推崇為「大善人」,現在溫送珍膝下兒孫超過四十人,已經與台北都會融為一體、開枝散葉,變成永遠的異鄉「客」了。

台北市區有很多客家人創業打拚的行蹤,其中南昌路當時也聚集了數十家由客家人開的店鋪,從苗栗南庄北上打拚的溫送珍堪稱當時第一代創業的異鄉「客」,溫送珍說,苗栗南庄務農為主,是貧困的農村,十五歲時就決定到台北打拚,「聽到同學描述當時的台北高樓多、總統府很雄偉,一心想到台北打天下。」

團結打拚 發揮硬頸精神

日治時期,溫送珍只會講客家話以及日本話,到了台北,跟閩南人溝通只好講日本話。「光復前的台北對於族群沒有明顯界線,應徵店員也很受閩南老闆重用,他們認為客家人刻苦耐勞、有信用。」溫送珍說,第一代到台北打拚的客家人不多,大夥兒很團結,希望把客家硬頸精神發揚光大。

台灣光復後,日本人戰敗返日,許多空屋便宜賣,溫送珍因此在南昌路買下四十坪的店鋪,開設「大源商號」販售日常用品、化妝品等,是南門第一家不二價的百貨商行。

不過,「大源商號」初期也經歷重挫,二二八事件發生時,遭到國民黨軍方大肆洗劫貨品,溫送珍表示,由於第一代創業的客家人逐漸立足台北,光復後,從客家庄北上打拚的人變得更多。

南昌路就是在光復後,靠著第一代創業的客家人口耳相傳,彼此介紹故鄉的友人到當地創業開店,一度高達二十家客家人開設店面,「創業起頭難,無法適應都會生活的客家人陸續回故鄉,但大多數都留下來繼續打拚。」

最不習慣的是光復後要重新學習語言,和外省人以「國語」溝通,溫送珍說:「盡量融入各種族群文化,做生意的訣竅就是要和平共存。」然而,溫送珍也不諱言,不同族群語言用法不同,如河洛話的「客人仔」,無形中有矮化客家人的意味。

客語漸逝 讓老一輩感傷

對於第一代在台北創業的客家人,客語的消逝最令人難過,「都會的生活讓人際關係疏離,也因此第二代客家子弟鮮少彼此來往,使用客語的機會相對減少。」溫送珍說,台北人會以為客家人變少了,那是因為大家都說同一種語言「國語」,「不會說客語的客家人能算是客家人嗎?」他認為,閩南人也有這種危機,一旦語言消失,族群就消失了,因此,他訓練兒孫輩都要講客語,即使移民國外,在家也要說客語,為保留客家文化盡最後一份心力。

(記者林秀姿)

現在南昌路到處高樓林立,左側床的世界就是大源商號舊址。(記者林秀姿)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