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大甲赤嘴仔復育有成 捕獲量增3成

2018/07/19 06:00

大甲小眼花廉蛤復育成果。(記者張軒哲攝)

11月 禁捕區將再放流200萬顆

〔記者張軒哲/台中報導〕大甲區松柏漁港海域高經濟水產小眼花廉蛤(俗稱赤嘴仔)復育成果顯著,市議員吳敏濟十八日邀集海資所及復育單位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會勘,決定今年十一月於禁捕區再放流兩百萬顆。漁民樂開懷表示,禁捕區外的捕獲量約成長三成,對於明年禁捕區解禁後的產量相當期待。

吳敏濟表示,漁民反映大甲區船頭埔西勢海堤外的小眼花廉蛤產區產量銳減,於是在二○一四年提案要求市府進行復育。經中山大學與海生館研究證實,產量減少是因長期採捕的壓力、生長環境品質下降兩者所致。與其他地區的研究比較,當地的小眼花廉蛤密度較低,且平均最大長度也較小。

復育工作展開後,海資所向漁民購買當地的種貝,委託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中心進行首度人工繁殖,歷經數次失敗,終於成功,從二○一四年底以來,總共已在劃定的禁捕區放流了四百廿萬顆。

福德里長繆燕清表示,廉蛤放流初期,漁民採捕一次約三、四小時,收穫量約二至三斤;近年由於加強復育,即便在禁捕區之外,漁民收穫量已提升至三到四斤,平均增加約三至四成。以一斤三百元的收購價來算,一天約有一千元的收入,是部分濱海漁村居民主要收入來源。

水試所海水繁養殖中心主任葉信利指出,生長環境不同,會對小眼花廉蛤造成極大的影響,該中心繁殖的小眼花廉蛤放流時顏色較白,放流到船頭埔,與原生種棲息環境相同之後,再增長的貝殼顏色會趨近於原生種的墨綠色,在貝殼上會有一個稱為成長輪的明顯界線,非常好分辨。

市議員吳敏濟(上圖右二)、海資所所長黃育珍(上圖右三)、水試所海水繁養殖中心主任葉信利(上圖左二),會勘小眼花廉蛤復育成果。(記者張軒哲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