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酸處方胃藥 腸胃感染風險多4倍/抗生素、止痛藥同樣也有高風險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服用胃藥要注意!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因胃食道逆流和胃潰瘍人口增多,含氫離子幫浦制酸劑(PPI)的胃藥是普遍使用的治療用藥,但統計發現,使用這種制酸劑的患者,腸胃道感染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
研究團隊根據健保資料庫從二○○○年到二○一○年間資料、共七萬多人做研究,發現一年內使用口服氫離子幫浦制酸劑會讓感染風險增加,正在使用者風險是五.三九倍;另一種制酸劑組織胺阻斷劑(H2-receptor antagonists)風險也增加一.八四倍。
國衛院感染症研究所醫師郭書辰指出,人體很多防衛機制可抵抗細菌、防止腸胃道感染,像胃酸可以殺死外來細菌,因此若胃酸分泌減少、免疫力下降,就容易造成腸胃道感染。
常見的腸胃道感染如沙門氏桿菌感染,症狀是噁心、嘔吐、腹瀉、發燒等腸胃炎症狀,身體虛弱的人如老人等,遭感染後可能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
不過,含這些成分的制酸劑都屬處方用藥,需要醫師開處方箋才能使用,一般的胃藥成藥並沒有含這些成分。郭書辰說,這些處方藥成分效力較強,一般胃藥就比較溫和,但它們的作用機制很類似,會不會造成同樣影響,郭書辰說,因沒有相關資料,無從分析。
郭書辰建議,若有胃酸過多需要吃含這類制酸劑的胃藥時,就該注意飲食衛生,因為腸胃道感染大多來自未煮熟的食物,如雞蛋、肉、生菜、不乾淨的水等,因此食物的熟度和清潔特別重要,以免因胃酸減少導致腸胃道感染。
另外,這項研究中也發現,不僅胃病用藥,許多國人常用的抗生素造成腸胃道感染的風險也高,像含類固醇的有三.一八倍、非類固醇止痛藥如阿斯匹靈等也有二.三七倍的風險。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所長齊嘉鈺表示,這些結果是從大量資料分析得來,但相關因果關係很難釐清,僅能說從海量資料中有這樣的關聯性。
-
止痛藥越吃越沒效 台大找出關鍵因子
-
自閉症治療曙光 抗生素老藥可改善
-
宏碁新品強化AI功能 Swift筆電輕薄好攜帶 迷你電腦辦公神隊友
-
國衛院研究:胃藥恐導致腸胃道感染
-
尚未收到食藥署公文 張國周製藥:已預防性下架
-
抗通膨資產大解密!遠雄山禾38~42坪大3房宜居格局成關鍵
-
NCC委員人數不足、廣電換照卡關 黃文哲揭可能解方
-
NCC確定續命到9月!業務費告罄仍可能斷水斷電
-
嘉縣40多種螢火蟲全台居冠 23處賞螢秘境、9大追光遊程公開
-
網稱女乘客打翻飲料還把杯子踢到座位下 中捷說明罰鍰金額但勸導為原則
-
美國休士頓機器人世界大賽 台灣小將首戰告捷
-
聯大決議指中共取代蔣介石政權 國教院:教科書要根據事實
-
一起瘋媽祖 我愛白沙屯媽祖歌唱大賽得獎名單出爐
-
乘客失控咬傷空服員被日本航警抬下機 星宇航空班機延誤
生活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