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好好告別/善終更重要 安寧療護待推廣

2020/10/19 05:30

民團認為,健保可檢討末期病人使用呼吸器,畢竟「善終」更重要,但無意識卻非末期病人,沒有人能知道病人真實想法,難以做出決定照。 (資料照)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放手」只有簡單兩個字,做起來卻不易,尤其是長期依賴呼吸器患者的家屬!民團認為,健保可檢討末期病人使用呼吸器,畢竟「善終」更重要,但無意識卻非末期病人,沒有人能知道病人真實想法,難以做出決定,而台灣安寧療護利用率僅2成,觀念仍待翻轉,只能呼籲民眾在清醒的時候及早預立醫療決定。

可及早預立醫療決定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涉及人道等相關問題難解,或許較可行的是聚焦於末期病人使用上。很多人誤會安寧療護是放棄急救,其實是經由專科醫師確認生命走到末期,提供良好照顧讓病人安心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方式,就可評估撤除呼吸器減輕痛苦。

生病前沒交代 撤呼吸器很難

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林怡吟認為,這個現象可能與死亡議題很少被討論有關。現在躺在病床上、無意識地長期依賴呼吸器的病人,也許過去未與家人談過要不要這樣躺著度日,更何況這些生命會活多久,根本沒人曉得,家屬自然很難用「我們覺得你很痛苦」就要求撤除呼吸器。病患若平時就告訴家人想要的善終,或許可減少家人做決定的壓力,並可更切合自己的需求。

此外,林怡吟認為,健保在安寧療護上投入的資源太少,導致願意加入相關團隊的人員有限,也影響觸及民眾的機會,應該一併討論。

台北榮總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表示,目前撤除呼吸器符合現有法規與醫學倫理的條件只有兩種,一種是符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末期疾病患者,另一種是病況好轉不必再用呼吸器也可自主呼吸,但前提都是需要病家同意,並經醫師專業判斷。

但他也坦言,有些醫師可能因宗教或其他因素,會較不傾向判定患者末期撤除。若要調整現有做法,恐怕不容易,需要邀集各界召開公聽會討論。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