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島海漂垃圾6成來自中國及越南 學界研究登上國際期刊
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左),台大漁科所助理教授柯佳吟(中)、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辛宜佳(右)等人的東沙島海漂垃圾研究,登上國際期刊。(記者劉力仁攝)
〔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東沙島海漂垃圾約6成來自中國及越南,台灣學界研究登上國際期刊。
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台大漁科所助理教授柯佳吟、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辛宜佳等人,2012年到2016年連續5年的5月份進駐東沙島實地調查,並模擬垃圾在海中漂流軌跡;研究團隊透過海漂垃圾寶特瓶上的國際編碼系統追溯來源國,發現來自中國與越南的海漂垃圾為最大宗,佔每個月垃圾量的47.5%到63.7%,其次為台灣、日本與韓國。最遠的海漂垃圾為來自埃及的寶特瓶。
研究結果也顯示,東沙島年海漂垃圾量可達數百公斤重,年件數高達數千件!這些海漂圾垃約8到496天才會抵達陸地,有相當比例海漂圾垃永遠不會接觸陸地,永遠在海洋中循環漂流。海洋物理模擬結果顯示,季風與洋流是影響南中國海海漂塑膠垃圾的主因。
上述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獲得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環境研究期刊》(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接受刊登,成為第一篇展現於國際期刊之台灣海漂垃圾研究。
鄭明修表示,學界研究每年有800多萬噸「塑膠垃圾」被丟進海洋,對生物、漁業等造成嚴重影響。東沙島駐軍少,自產垃圾不多,海漂圾垃很明顯是來自於其他地區,因此選擇東沙島進行海漂垃圾的學術研究,研究成果呈現海漂圾垃對四面環海的台灣危害甚大,政府制定政策具有參考價值。
進行海漂垃圾收集、分類及統計的學者柯佳吟表示,海漂垃圾種類,以發泡塑膠占最大宗,第二是其他塑膠製品、漁具等。
進行海洋物理分析的學者辛宜佳表示,參考海流及風速進行模擬,冬季海漂垃圾來自呂宋海峽,夏季來自於南中國海的西南部海域,值得注意的是,高達40%比率機會,垃圾在海洋中打轉,影響海洋生態系。
相關影音
-
馬祖仁愛村澳口 遭中國「垃圾大軍」包圍
-
指中國軍演被「誇大」 徐國勇:其實規模非常小
-
台灣燈會遊程與展演 邀您暢遊桃園
-
中國垃圾海漂金馬嚴重 監院促相關機關檢討
-
海漂垃圾污染嚴重 東沙島清出4千公斤
-
地段稀缺價值 愛河灣景觀輕豪宅受寵
-
中國泉州外海軍演 澎防部火砲射擊今喊卡
-
一牆之隔補助大不同? 陳亭妃盼正視災民權益
-
嘉市送年菜及加菜金 發送420戶弱勢戶與獨老
-
蛇還是蚯蚓?竹市燈會副燈造型引熱議
-
台72線快速道路調降大貨車速限80公里 4月正式實施
-
長榮航空新年推米其林新餐 配世界冠軍麵包、頂級酒品
-
成大鳳頭蒼鷹1.5小時嘿咻3次 鳥友:麻雀交配次數更驚人
-
嘉164縣道民雄陸橋至民雄交流道改善工程 今提前開放通行
-
最大兩棲爬蟲館在學甲頑皮世界 家扶中心扶助家庭搶先參觀
生活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