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酸雨成因 台灣「克里奇中間體」研究登美期刊

2015/08/28 21:57

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志民說明關於「快閃神秘分子」—「克里奇中間體(CIs)」的新發現。(記者吳欣恬攝)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志民率領的年輕研究團隊,領先全球,首次發現與酸雨生成有關的「快閃神秘分子」—「克里奇中間體(CIs)」有兩種不同的形態,兩者和水、二氧化硫的反應速度有極大差別,研究本月登上《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

林志民指出,「克里奇中間體」有「簡單型(CH2OO)」和「複雜型((CH3)2OO)」,前者和水蒸氣反應的速度是後者的千百倍,而後者和二氧化硫的反應則是前者的3倍,也進而能更快速的形成空氣中懸浮微粒或酸雨。

林志民表示,「簡單型」有兩個氫離子(H),當氫離子雙雙被甲基(CH3)取代,就成為「複雜型」。他指出,會成為簡單型或複雜型,要視形成當時的「原料」而定。

酸雨的形成是二氧化硫和氫氧自由基發生作用,再氧化形成三氧化硫,之後和水蒸氣反應形成硫酸。過去科學界一直認為「克里奇中間體」可讓二氧化硫直接氧化成三氧化硫,加速硫酸的形成,但一直未有明確論證。

今年一月林志民的研究團隊發表一篇刊登在《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當中發現「克里奇中間體」和水反應的速度較二氧化硫快,一度推翻過去認為「克里奇中間體」與二氧化硫反應得多,較少與水分子反應的認知,今天發表的研究則進一步發現「克里奇中間體」有不同的形態。

本研究是由目前正在美國耶魯大學博士班就讀的黃皓立,以及台大化學系碩班的趙彣,在林志民的指導下所完成的。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