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研究DNA修復 3人奪諾貝爾化學獎

林達爾(美聯社)

林達爾(美聯社)

2015/10/08 06:00

可發展癌症新療法、治療遺傳疾病

〔編譯李信漢/綜合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七日宣布,瑞典科學家林達爾(Tomas Lindahl)及兩名美國科學家默德里奇(Paul Modrich)、桑卡(Aziz Sancar),以「修復DNA的機制作用研究」, 共同獲得二○一五年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委員會說,他們的研究對活體細胞如何運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知識,並揭露人體如何修復導致生病和老化的變異DNA,這些研究發現可用來發展新的癌症療法,以及治療數種因遺傳性基因引發的疾病。

DNA全名為去氧核糖核酸,是創造和維持生命的化學密碼。在人類一生中,細胞進行無數次的分製、複製過程。研究指出,我們的細胞基因組每天會出現數千次自發性的變異,同時紫外線和其它放射線、自由基和致癌物質都會傷害DNA,而細胞中有一種機制,可以修復受損的DNA。

在細胞分裂時,分子機制尋求完全複製DNA,但是隨機發生的錯誤會導致分裂出來的細胞死亡或運作不正常。而細胞中有一群蛋白質成分的「分子修復組」用來監看這個過程,驗證DNA並修復其間發生的損壞。三名得獎人便是成功描繪出整個修復過程。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一九七○年代以前科學家認為DNA是穩定的化學分子,直到林達爾提出證據,顯示DNA以極快的速度衰敗。林達爾最早從事這項研究,他辨識出分子修復工具箱裡的基本成分,也就是所謂的修復酶。桑卡描繪出細胞修復受紫外線傷害的機制,而默德里奇則展示當DNA分裂產生錯誤時,細胞如何修正這些錯誤。

七十七歲的林達爾目前在英國法蘭西斯克利克研究院(Francis Crick Institute)與克萊爾霍爾實驗室(Clare Hall Laboratory)工作。七十歲的默德里奇,任職霍華休斯醫學中心(HHMI),同時是北卡羅萊納州杜克大學醫學院教授。土耳其裔美籍的桑卡現年六十九歲,他現為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醫學院教授。

林達爾在得知獲獎後接受記者訪問,表示自己「很驚訝」。對DNA修復讓外界好奇人類是否可以永生不死,他回覆說:「不,我不相信永生不死。」但他也指出,了解DNA修復機制,可以協助尋找好的治療方式。

正在度假的默德里奇是在宣布後兩小時才知道獲獎,他說自己目瞪口呆,並感謝當生物老師的父親引領他進入研究。至於桑卡是被太太叫醒告知獲獎,他說自己完全沒料到,十分驚訝。仍擁有土耳其國民身分的桑卡是土國第二位諾貝爾獎得主。

這是第七次從事DNA研究的學者榮獲諾貝爾獎,首次是在一九六二年。今年頒獎典禮將於十二月十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三人將共享八百萬瑞典克朗(約三二五六萬台幣)獎金。

桑卡(路透)

桑卡(路透)

默德里奇(路透)

默德里奇(路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國際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