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漁生」記錄傳統漁法 看見漁人智慧

台北海洋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學生組成團隊「漁生」,走過綠島、花蓮、台東、金山、苗栗、屏東和馬祖等地,訪談漁人、記錄傳統漁法。(記者李雅雯攝)

台北海洋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學生組成團隊「漁生」,走過綠島、花蓮、台東、金山、苗栗、屏東和馬祖等地,訪談漁人、記錄傳統漁法。(記者李雅雯攝)

2016/05/19 08:00

〔記者李雅雯/新北報導〕台北海洋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七名學生組成團隊「漁生」,因為想知道「餐桌上的魚是怎麼來的」,費時蒐集資料,彙整台灣各地傳統漁法,走過金山、苗栗、花蓮、台東、綠島、屏東和馬祖等地,訪談漁人、記錄漁法,強挺過暈船和體力透支,透過作品讓漁人精神被看見,也喚起對海洋生態永續的重視。

「未來的海,沒有魚」,充滿震撼力的提醒寫在「漁生」的宣傳片開場,簡短的七個字,是七個學生耗盡汗水、時間和腳步所換來的作品註解。

吳冠臻說,台灣四面環海,但卻不知道魚到餐桌上的過程,找資料後,了解到破壞性捕魚法對海洋生態的威脅,進而發現台灣各地因為魚種、地域的不同,而有各式傳統漁法,老祖宗的智慧兼顧生態保護,彙整十四種傳統漁法後,前往拍攝影片記錄,「介紹漁人精神,也讓傳統漁法被認識」。

「漁生」團隊在前年秋天開始計畫,去年五月正式開拍跑點,記錄金山「蹦火仔」、花蓮手拋網、綠島棒受網等各地漁法樣貌。團隊成員凌晨和漁夫出海去,整夜沒睡,清晨六點才收工,扛著機器拍攝,記錄漁夫解說,把握每次機會,不容許失誤,成員笑稱這已是一股對於海洋和漁夫的使命感。團隊和作品名稱都稱為「漁生」,張書瑄說,這是用漁人視角去看海洋和人,「與漁也與海共生」。

目前該片完成八種傳統漁法拍攝,還有六種待記錄。擔任導演工作的田伍峰說,畢業展已經結束,不過團隊想繼續拍攝,要讓這支作品不僅是個畢業製作,「我們想要回饋社會,發揮更大的力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