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崇德台地 發現千年墓葬遺跡
太魯閣崇德遺址發現完整的側身軀肢葬遺骸及陶器等陪葬品。 (記者游太郎翻攝)
〔記者游太郎/花蓮報導〕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崇德台地,中央研究院發現千年前自台灣北部東遷的「十三行文化人」遺跡,推測應是「尋找砂金」而來,也是立霧溪流域一部活生生的人類活動史。
證實太魯閣族人前 已有人跡
太管處委託中央研究院考古人類學家研究員劉益昌,進行為期兩年的「立霧溪流域人文發展研究」,沒想到才邁入第二年,進行到期中階段就有重大的發現,研究團隊分別在崇德、布洛灣、陶塞(今竹村)、山里(今梅園)等地,挖掘探坑獲得豐碩的收穫,證實在太魯閣族人出現之前,立霧溪流域已有人類活動。
研判是十三行文化人來找砂金
在崇德台地發現的墓葬遺跡中,有兩具完整的側身軀肢葬遺骸及陶器等陪葬品,推估距今一千多年前,屬在當地生活的族群所遺留;若加上二00七年在崇德發現的鐵渣、黃金研判,應是遠從台灣北部東遷而來的「十三行文化人」,他們東遷的目的就是「尋找砂金」。
劉益昌指出,這項發現可說是一部一千多年以來的立霧溪人類活動史,他們的足跡遍及立霧溪中游及支流,可說是一部追尋黃金的傳奇故事,雖然沒有文字紀錄,但已引起國內考古界的關注。
從文獻得知,立霧溪在十六、七世紀就被稱為黃金之河,西方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等海權國家,都曾遠來尋找砂金;而曾聚居在Takilis溪(立霧溪)北岸的原住民「哆囉滿人」,也曾經在當地採取沙金。
研究團隊在崇德台地發現當時人群煉鐵、煉金的遺跡,與北台灣的十三行文化相符,推估十三行文化人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就已經來到立霧溪北岸建立聚落,從崇德遺址的雙人葬和陪葬陶罐,已經說明這群人的活動範圍已延伸至台灣東部。
太管處長林永發說,這項考古的發現,已填補太魯閣地區一千多年前的文化輪廓,雖然仍有許多疑問,待考古學家再持續追蹤,預計年底將有更進一步的成果展現,讓崇德遺跡和立霧溪人類活動史記錄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