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保鼓勵自然產 白花四億

2007/03/25 06:00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為降低國內剖腹產率,健保局於一年多前,調高自然產給付標準近一倍,變成和剖腹產一樣高,以此鼓勵醫師說服產婦自然產,估計一年下來健保因此多支出四、五億點。不過,健保局日前檢討發現,國內剖腹產率,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微幅上升!

九十三年全國剖腹生產率為百分之三十二點三一,健保局為鼓勵自然生產,在九十四年五月,將醫學中心自然產給付由原先的一萬八千多點調高至三萬六千多點,區域醫院由原來的一萬七千多點調高至三萬四千多點,地區醫院由原先的一萬六千多點調高至三萬二千多點,基層診所則由一萬五千多點調高至二萬九千多點,估計健保一年要多支出四、五億點(一點約零點九元)。

健保局官員指出,在調高自然產給付前,健保局曾實施「週產期試辦計畫」,試辦結果顯示,調高自然產給付有助降低剖腹產率,故全面推行。

國內剖腹產率不降反升

不過,健保局根據最新統計分析卻發現,九十五年一至九月,國內平均剖腹產率為三十三點四三%,較九十三年平均剖腹產率高出一點一二%。

健保局於是在日前行文醫師公會全聯會,希望全聯會能督促婦產科醫師多加把勁,想辦法降低剖腹產率,同時於文中詢問全聯會,對於某醫界團體提及調回自然產給付的看法。

防禦性醫療被認是主因

醫師公會全聯會健保政策委員會委員、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李茂盛表示,剖腹產率無法下降,主要問題在於醫師為避免醫療糾紛採防禦性醫療,與健保給付是否調高的關連性並不強,健保局要以給付做為降低剖腹產率的手段,無異緣木求魚。

李茂盛同時質疑,健保局來文,表面上是詢問全聯會意見,實質則是暗示,若剖腹產率未顯著下降,健保局可能將自然產給付調回來。

健保局官員則澄清表示,純屬徵詢醫界的意見,未來即便生產給付標準要修正,也會與醫界協商取得共識後才會做。健保局官員也解釋,調高自然產給付,並不全然為了降低剖腹產率,婦產科醫師照顧自然產產婦時,所花的時間與精力不亞於剖腹產,才決定一併調高自然產給付。


剖腹產 切除子宮風險高11倍

〔記者王昶閔、魏怡嘉/台北報導〕因為怕痛、選時辰等因素考量,台灣每三名產婦中,就有一人選擇剖腹產,不過這樣做,可能十分冒險!國內醫界首度發現,第一次剖腹產時,因大出血、子宮破裂等因素,被迫切除子宮的風險,竟然高出自然產十一倍!

這是全球首篇利用全國性資料所做的「生產方式與子宮切除的風險分析」,由台安醫院婦產科主任周輝政在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年會上發表,該研究由台安、台大、嘉基與台北榮總合作,在二○○二年健保資料、二十二萬五千多位產婦中,分析資料較完整的二十一萬四千多人,其中有兩百八十七人,因生產時大出血,子宮破裂等,被迫切除子宮保命。

研究顯示,當年度有十五萬名自然產產婦,有四十四人子宮被切除,剖腹產的四萬三千人中,一百八十八人的子宮被切除,經統計分析後,剖腹產的子宮切除風險,高出自然產十一倍。

周輝政表示,雖然剖腹產的產婦中,有部份因難產、緊急手術、前置胎盤、胎盤剝離等因素,不得不剖腹產,其子宮切除風險本來就高。不過整體而言,大多數剖腹產的這類風險,仍比自然產高出許多。

研究也發現,上一胎剖腹產的產婦,這胎依舊剖腹產,還是有三點八四倍的子宮切除的風險,如果像總統女兒陳幸妤這樣在前胎剖腹產後,改採自然產,子宮切除的風險更高,有五點一二倍。周輝政表示,這種生法危險性高,易引發醫療糾紛,美國現今已不建議如此。

台北長庚婦產科系產科主任徐振傑指出,自然產母體恢復較快,有的產婦生完就能下床,在自然產產道擠壓的過程,母體與胎兒深刻的擠壓接觸,對促進親子間感情也有相當大的幫助。

馬偕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徐世達也說,自然產由於子宮收縮及產道擠壓,有助於寶寶肺部中水分排出,加上自然產的寶寶,多已「成熟」才出生,肺部功能會較剖腹產的寶寶成熟。另該院曾針對六百位小朋友進行調查發現,自然產寶寶日後出現肺部功能及過敏氣喘問題的比例,明顯較剖腹產寶寶低。


吃太補 也是剖腹原因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國內剖腹產率居高不下,婦產科醫師分析指出,現代人晚婚也晚生,許多孕婦生產時已經年過三十,生產時的體力相對較差,而現在孕婦往往吃得「太補」,胎兒過大,不少孕婦生到「卡」住,最後必須剖腹。

此外,臨床上前胎剖腹生產的孕婦,在生第二胎時,有八、九成會選擇剖腹產,加上醫師多會採較安全的防衛性醫療等因素,導致國內剖腹產率一直無法下降。

台北長庚婦產科系產科主任徐振傑表示,臨床上大約有五%到十%的產婦,會為了挑時辰、怕產痛、身材變形等因素,而選擇自願剖腹開刀。

此外,現在的孕婦年齡普遍較大,體力也不是那麼好,遇到這種情形,醫師多不敢耽擱,會立即做剖腹產處理。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李茂盛則表示,近年來,民眾對醫療品質要求愈來愈高,相對也給醫師相當大的壓力,生產檯上一遇有什麼狀況,婦產科醫師會很自然採取剖腹的防禦性醫療。

李茂盛說,一個醫師只要被醫療糾紛纏上,很可能就此一蹶不振,記得多年前一位彰化婦產科醫師接生一對雙胞胎寶寶,產前家屬提到是否要剖腹產,醫師認為產婦狀況不錯,可以自然產,家屬最後接受醫師的建議,沒想到產婦產後大出血,雙胞胎也只保住一個,這位醫師最後也被逼得歇業關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