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專訪》執政將屆滿半年 總統蔡英文:振興經濟 明年進入加速期
上任即將屆滿半年,蔡英文總統指出,政府希望透過內需產業及服務業的發展,能夠增加新的成長動能,創造更多在地工作機會。(記者廖振輝攝)
記者鄒景雯、李欣芳、鍾麗華/專訪
新政府上任即將屆滿半年,蔡英文總統受訪指出,政府希望透過內需產業及服務業的發展,能夠增加新的成長動能,創造更多在地工作機會,紓解因出口減緩而造成景氣不振的問題。新政府編的預算在明年,明年也會進入加速期。
問:重振經濟是多數國人對新政府施政作為的最大期待,但六個月下來,似乎並沒有明顯的起色,總統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創新產業升級 激發新成長動能
蔡總統:這些年台灣經濟陷入「保一」、「保二」的貧血式成長,實質薪資所得倒退回二○○○年左右的水準,主要是長期性、結構性的問題,尤其是過度依賴講求效率、降低成本的代工出口模式,在面對全球貿易成長大幅減緩,以及供給鏈快速重整,台灣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及內部活力都大不如前,甚至出現低成長期、低薪資的惡性循環。
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認為短期的刺激手段效果不僅有限,也無法持久,所以,政府的核心對策就是要打造台灣經濟發展新模式,以創新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激發新的成長動能,從根本上擺脫長期經濟成長停滯問題,進而帶動國內就業及薪資的同時增加,並改善所得分配。
政府積極推動的「五加二」產業創新研發計畫,「擴大投資方案」、產業轉型基金,就是希望集中有限資源,點燃創新的火苗,進而帶動在台灣各地產業創新的風潮。我們也同步進行制度面的配套改革,例如推動公司法修正、制定科技基本法、強化產學合作及校園創業及育成機制、放寬外來人才居留限制等等。
調整經濟結構 改革制度面配套
因此,這幾個月來,政府主要忙著調整經濟長期結構面與根本面的問題,因為要盡早把基本的法律送進立法院,相關計畫才能開始啟動,這個必須先做,同時透過修法,也讓改革能夠成為產業發展的動力。
像是「電業法」修正後,政府會集中資源讓綠能產業快速到位。我們的策略是在穩定電力供應及維持電價平穩的前提下進行,同時建立一個多元供給、有利綠能發展的市場。綠能發展不能跟產業脫鉤,才能引進民間的力量,所以我們的原則是「多元供給,綠能先行」,第一階段就是要開放綠能加入市場,加速綠能產業的投資和發展,在落實非核家園的努力中,同時也可以增加就業機會。
問:除了長期經濟結構的調整,政府有沒有比較具體可見的振興對策?
總統:新政府的五大創新產業屬於中長期方案,至於短中期方案,政府也已就提振內需產業及服務業有所規劃,我們希望透過內需產業及服務業的發展,能夠增加新的成長動能,創造更多、更優質的在地工作機會,並紓解因出口減緩而造成景氣不振的問題。特別是現在的預算是前政府編的,我們編的預算在明年,經由預算的落實,明年也會進入加速期。
建立長照體系 增龐大就業機會
事實上,現階段逐步在推動的項目,包括長照、托育、社會住宅、都市更新等等,都是社會上有龐大需求、和生活品質息息相關的產業。拿建立長照服務體系來說,這個產業需要大量經過訓練的人力,政府用幾百億元去做初期的建構,與地方資源做整合,長照示範點已在十一月開始試行,透過示範點可檢討現有政策規劃,需要什麼樣人力、服務、場地與設備,如何跟現有社福系統結合。
除了建置一個「找得到、看得到、用得到、付得起」的長期照顧服務,來因應超高齡社會的衝擊之外,照顧體系本身,也可以帶動就業及相應的產業發展。在長照服務當中,從場地管理、輔具器材、製作及配送餐點服務、交通接送、專業的各式照顧需求,都能夠形成產業發展。長照服務要到位,也需要大量優質的社工、護理、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營養等專業人力,這些都是龐大的就業機會。
老舊房屋更新與社會住宅,也會帶動另一個重要的內需市場。台灣的老舊公寓住宅約十四、五萬棟,一百多萬戶,很多是在三、四十年前、工業發展時期蓋的,其中在人口密集的雙北市就有近十萬棟,另外桃園、台中、台南與高雄也有相當數量。這些社區與周邊區,不僅公共設施不足,今年初台南地震後,有關建築耐震安全疑慮也深受重視。
都市更新有好幾種,包括大面積城市環境再造、商業空間再造,但我們內部討論後,認為老舊住宅更新,與國人居住安全與居住品質關係最密切,是台灣社會最需要、也最該優先處理。
更新改建住宅,對民眾來說,確實需要一筆不小且必要的支出。有些人可以負擔都更,但有些人在負擔能力的邊緣,政府必須拿出誘因、資源與有效的配套方案,優先協助處理百分之百有共識,有能力與意願出資改建,以及居住安全有明顯危機的社區。
我們估計這項工作可以直接創造龐大的營建產值,再加上關聯經濟活動,是非常可觀的經濟產值,這是國內非常重要的內需動能。
至於社會住宅,我已看過行政院與相關部會的規劃內容,要蓋在哪裡,各縣市與全國未來幾年內分別可以到達的進度,都有具體的執行內容與計畫,明年將是啟動期。據我的了解,在二○二○年新建完成或已開工合計有四萬戶,包租代管民間空屋也有四萬戶,創造的營建與服務業產值超過一五○○億元,加上關聯經濟的總產值則在四千億元以上。
都更工作過去的成效確實不盡理想,要有效突破當前困境,政府必須去檢討更新的誘因在哪裡,政府要投入什麼資源,如何協助民眾讓老舊住宅更新可以到位,研擬更能直接處理實務問題的策略。這部分在行政院與各部會間已規劃協調了好一陣子,包括合理的獎勵誘因、租稅減免的配套、政府成立專責機構,以及整合民間專業者、簡化審查程序、減少實施者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都在考慮範圍。
執政協調會議 非總統一人決策
問:既然總統認為行政部門按部就班,當初為何還要決定親自召開「執政決策協調會議」?
答:這個政府跟以前不一樣,是多層次協調系統,部會之間有政務委員主持的協調系統,有時院長也會出面協調,而立法與行政部門間、院與院間也有溝通管道,總統也會召集五院院長,我有時也會請行政院長、立法院長吃午餐,還會利用黨的系統,把地方執政的縣市長找來。
若是高度困難、需要做高層的政治決定,就需要有週一晚上的「執政決策協調會議」,這個會議的目的是大家坐在一起共同決定,會後就分頭朝一致的方向推動,絕不是總統一個人決策。
民進黨的人才是分布在立法院、各縣市政府、行政部門,讓這些人才養成共同工作習慣,經過層層協調機制,能讓大家集思廣益。我認為這種多層次協調系統,運行至今已經滿成熟的。
備有小筆記本 助檢討思考執政
我有一本小筆記本,裡面隨時記著必須處理的重大政策,還有我對所有執政問題的思考。我經常會看筆記本來檢查,幫助我站在高處看整個團隊,大家做的事情有哪些不足,需要總統定調、補位。我也會從筆記本裡面找出重要議題,請行政部門來交換意見,等行政部門研擬到比較成熟的程度,就放到決策會議中來協調並定調。
問:總統談了許多振興經濟的思考,但是有關週休二日的修法問題,卻擾攘至今,外商批評工時缺少彈性將影響台灣競爭力,部分勞工團體又批評您「選前選後不一致」,您怎麼看?
答:我選前的主張很清楚,就是「落實勞工週休二日、縮短工時、國定假日全國一致」,沒有完整配套前,不會拿掉勞工七天的國假。現在配套已經出來了,也就是「一例一休」,以前勞工週休一日,現在週休二日,同時也考量年輕人休假不夠,因此給年輕資淺的勞工特休假,而且國假一致,方便社會安排作息,降低社會成本。現在做的,完全沒有背離我當年的承諾。
勞工一例一休 未背離當年承諾
作為執政者,本來就必須平衡勞資雙方,這次面臨的不是勞工與大企業財團間的選擇,而是必須在勞工跟中小型企業間做平衡。政府會強化勞工的權益,但也希望可以讓中小型企業能夠渡過轉型難關。對於長期與弱勢站在一起的民進黨來說,這個決策是很痛苦的過程,但政府也提出重新解釋「七休一」、提高基本工資與外勞三年期滿免出境等勞工政策,並解決了幾個指標性的勞資爭議。這些努力,希望勞團看見。
問:年金改革是台灣社會少見具有高度共識的案子,基於減少社會對峙的成本,政府推動的時程是否可以再縮短?
答:我知道很多贊成年金改革的公務人員,認為在漫長的討論過程中很辛苦,甚至覺得被凌遲,我對他們抱著理解的心情,我也不贊成過程中,有過度言語或對抗的心態。
很多人期待年金改革能夠加快速度,越快處理完,政治代價也越小;但是台灣社會也期待透明與民主程序,所以年金改革會議的過程是必須要走的,英文有一句話說Haste makes waste(趕時間反而浪費時間)。這些溝通磨合的過程確實紛擾,但我們也在紛擾當中找出了共識,甚至發現許多過去沒注意的問題,例如退休年齡的設定、軍人的退休應該分開處理等,前階段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後階段就會比較平順。
年金改革委員會議目前已經結束,接下來會將經過整理後的重要改革原則,交給分區座談及國是會議跟大家交換意見,只要對年金改革方向形成共識後,相關部會就會研擬具體修法草案送進立法院。到這個階段,大家就會看到改革真的在我們的手上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