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觀察》不當乖乖牌
圖為台灣駐美代表處元旦於「雙橡園」舉辦升旗典禮。(資料照,駐美特派員曹郁芬攝)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特稿
「不過就升個旗嘛!哪來這麼多事呢!」來自中國大陸的朋友聽說台灣的雙橡園升旗典禮演變成外交紛爭,一臉困惑不解。然而,就像台灣前總統李登輝返回母校演講可以造成台海飛彈危機和美台關係交惡一樣,只要中國人民無法理解台灣國旗在異鄉升不起來,國家元首無法光明正大在國際舞台亮相的痛,兩岸人民之間的鴻溝就會繼續和台灣海峽一樣遙遠。
台北駐美代表沈呂巡衝撞美國外交底線引發強大後座力。其實,翻開中華民國外交史,從兩蔣時代到陳水扁政府,台灣和美國的外交關係一直在碰撞中前行。只是歷來的駐美代表多半是執行台北政府的政策,就是衝撞也是總統一聲令下,像沈呂巡自承是突擊司令,一肩扛起責任的,還真少見。
沒有人可以否認,美國一直是台灣最重要的生存屏障,但涉及台灣主權的問題,華府要模糊,台北要清晰。已逝的美國外交史學者唐耐心在她的著作《一九四九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中詳細引用史料,指出台灣總擔心被美國出賣,美國老害怕被台灣拖下水和中國發生軍事衝突。這是一種缺乏戰略互信,不斷猜忌,不斷衝突,卻又不斷修補的關係。
蔣經國主政下的台灣就沒有當乖乖牌。卡特政府宣佈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後,中華民國全力在美國遊說,衝出了一部攸關台灣存亡的台灣關係法,讓當時的民主黨政府視台灣如仇人。
錢復銜命赴美擔任駐美代表前已經因處理美台斷交得罪美國高層官員,為取得美方信任必須如履薄冰。錢復曾在他的回憶錄裡說,不但行政官員對他猜忌甚深,甚至美國議員老遠見到他都繞道避開。而錢復還負擔了要讓美中八一七公報名存實亡的任務。錢復的作風便是低調,廣結善緣,爭裡子,不爭面子。這也成為多數繼任駐美代表的座右銘。
台灣進入民主時代後,李登輝和陳水扁兩位民選總統和美國政府的交手更是轟轟烈烈,兩國論和一邊一國的主張,凸顯民選政府對主權概念的轉變帶來的是美台戰略認知的落差,這段時期的駐美代表都得在外交地震中生存,有時直接成為砲灰,魯肇忠就是一個例子。
扁政府時代的駐美代表程建人,李大維和吳釗燮都是學識、經歷一流的外交人才,扁政府不斷在主權議題上著力,讓他們看了不少美國官員的臉色,但衝突來源是台北的總統府,三位代表並未成為美方的箭靶。
涉及敏感主權的雙橡園升旗典禮放在這個脈絡下來看,不令人意外,風波終究會過去。只是,闖紅燈總是要付出代價,可能是一張罰單,也可能車毀人亡。此刻,馬政府為了國格必須挺沈呂巡,至於修補信任的代價是什麼,只有時間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