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人口稠密區 臭氧層破洞反惡化

南極洲上空臭氧層變化圖。(取自網路)

南極洲上空臭氧層變化圖。(取自網路)

2018/02/08 06:00

南極洲上空臭氧層破洞 明顯修復

〔編譯周虹汶/綜合報導〕六日登上歐洲地球科學聯盟(EGU)旗下《大氣化學與物理學》(ACP)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聯合國卅一年前主導的《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略見成效,當初破壞格外嚴重的南極洲上空臭氧層破洞已明顯修復。不過,全球人口稠密區上空的臭氧層,卻見臭氧減少,從廿一世紀初的減少約五%,到目前又再降○.五%,對人類生存危害更劇,乃科學家始料未及。

大氣中九十%為臭氧,分佈於距海平面約十至五十公里處的平流層內;海拔廿至卅公里處濃度尤高,即臭氧層,可大量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使地球表面生物免受其致命輻射傷害。但九十年前問世的氟氯碳化物,過去為工業產品所愛用,人類廿世紀末才驚覺它可連鎖破壞臭氧層,因此一九八五年與八七年連番制定《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及《蒙特婁議定書》加以約束,並於九六年禁止生產。

上述科學團隊指出,最新狀況發生於熱帶與中緯度地區上空十至廿四公里平流層,這區「臭氧層還沒開始復原」。最新研究顯示,該區上空臭氧又少了○.五%,比廿年前更為惡化,亦即當今狀況乃空前嚴重;儘管狀況不比《蒙特婁議定書》生效前的南極上空,但這區正是地球人口主要居住地帶,因此臭氧層破洞以致紫外線輻射長驅直入造成的危害,對人類影響較過去更為嚴重。

造成熱帶與中緯度臭氧層破洞的元兇可能有二,一為尚未列入《蒙特婁議定書》黑名單的「壽命短暫物質」(VSLS),另一則是氣候暖化。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壽命短暫物質」中的二氯甲烷在平流層含量十年內增加一倍。這類物質通常用在工業用溶劑、油漆清除劑和油污清潔劑當中,只能在大氣中存在六至十二個月,因此若是該化學物質造成臭氧減少,科學家認為還好對付,只須把它們列入《蒙特婁議定書》禁用名單中。

但若元兇是全球暖化,依據一項氣候模型,熱帶地區上空的臭氧層將先受其害,數十年之後才會影響中緯度地區。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員波爾說,科學家對平流層是否已開始顯著反應氣候變遷現象眾說紛紜,但這項研究至少向科學界提出警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國際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