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礦石稅漲7倍 法官認有違憲3度聲請釋憲遭拒
花蓮縣政府提出2021年版「花蓮縣礦石開採景觀維護特別稅自治條例草案」送議會審查,但由於稅額有官司爭議,在議會程序委員會被退回要求重送。(花蓮縣議會提供)
〔記者王錦義/花蓮報導〕花蓮縣府從2009年起訂定花蓮縣礦石開採景觀維護特別稅自治條例,課徵稅額每公噸從一開始的4元、5.2元逐漸增加到10元,前縣長傅崐萁在2016年時更一口氣提高到70元,業者認為漲幅達到7倍過大不服向法院提出行政訴訟,今年1月最高行政法院判決花蓮縣政府敗訴定讞,縣府不服提出再審,但此案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審理時,承審法官認為花蓮縣礦石開採特別稅自治條例有違憲之虞,向大法官聲請解釋,但大法官會議3次都以地方自治條例規定並非大法官解釋所釋示得為法官聲請解釋的客體,不得聲請解釋為由,議決不受理,由法院自得予以審查。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法官在審理花蓮縣礦石開採特別稅自治條例案件時,認為該自治條例有牴觸憲法疑義,分別在2018、2019年三度向大法官聲請解釋,聲請意旨認為,特別稅率自每公噸10元驟然提高為每公噸70元,不僅使人民在無預見可能性下向將來負擔高額稅捐,也未制定過渡條款或其他合理補救措施,顯有違信賴利益保護原則;對於合法取得礦業權的採礦業者,額外課徵高額特別稅,顯非最小侵害手段,有違憲法比例原則。
另外,聲請意旨也認為,特別稅自治條例僅以單一稅率每公噸70元為一致性課徵,顯與憲法第7條平等原則有違;且其稅率相較2012年10月18日制定公布的花蓮縣礦石開採景觀維護特別稅自治條例,調幅已達7倍,逾越地方稅法通則第4條第1項明定稅率調高幅度之上限30%的規定,有違憲法第19條租稅法律主義法律優位原則,並逾越地方稅法通則授權範圍。
經過大法官1509次、1512次、1513次會議,認為該自治條例並非法官聲請解釋的客體,因此議決不受理,不過其中大法官黃虹霞在1509次、1513次會議中提出不同意見書,黃認為地方自治條例是不是當然非法官得聲請釋憲的客體有討論餘地,地方自治條例的性質、定位如何?大法官歷來解釋也沒有明確見解,故也有透過受理本件聲請作成解釋釐清,以供日後準則的必要。
「花蓮縣礦石開採景觀維護特別稅自治條例」上月底屆期,縣府昨天重送議會審議,稅額維持每公噸70元計徵,並將開徵年限由1年調為4年,但因2016年起從10元提升至70元漲幅太大,遭業者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其中一件遭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縣府敗訴,縣府不服上訴,今年1月被最高行政法駁回縣府上訴而定讞。
此案判決書指出,原花蓮縣礦石開採景觀維護特別稅自治條例施行期間為2013年1月14日起至2017年1月13日止,花蓮縣政府2016年間,在原法施行日期未到前,藉由廢止原先的特別稅自治條例,再施行新的自治條例,把所訂定的稅率自每公噸10元驟然調高為每公噸70元,就如此重大的稅率變更竟未制定過渡條款,或採取其他合理補救措施,顯有違憲法法治國的法安定性原則、信賴保護原則、比例原則、平等原則及租稅法律主義。
縣議員莊枝財說,縣府與福安礦業公司訴訟敗訴,就應依法院判決,賠償違法徵收金額,並修正今年屆期礦石稅自治條例的開徵稅額,符合地方稅法通則,稅額調高上限在30%內規定,如今敗訴不賠錢還不修法,「縣議會就有充分理由退回草案」,議員不反對徵收礦石稅,但絕對不會做縣府未依法行政的幫兇。
議長張峻重申,議會並未反對礦石稅,而是要求徵收「合法礦石稅」,有司法爭議的案件還直接送進大會,由議員背書,若再審及釋憲均敗訴,誰要負責100多億賠償金,自治條例若無爭議性內容,縣府可盡快送大會審議。
花蓮縣政府指出,礦石稅徵收目的,在於礦石開採行為,會造成地方生態環境諸多外部衍生成本,而礦石開採業者使用國家公共財營利同時,本就應該依照「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依礦石開採數量多寡來支付縣府稅收,縣府還是會持續跟花蓮縣議會進行溝通與協商,籲請花蓮縣議會應重新排定審議礦石稅條例,維護花蓮縣財政永續發展,保障縣民財政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