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霸凌案》 心理師:兩邊都是有困難的青少年
高市林姓女高職生遭多人以飲料淋頭、呼巴掌霸凌,影片經林女家人PO網後引起社會關注。(取自網路)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高市林姓女高職生遭多人以飲料淋頭、呼巴掌霸凌,影片經林女家人PO網後引起社會關注。心理師徐君楓表示,近年來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這與「社會大環境和學校、家庭都有關」,而霸凌者,某種程度上也是身心受創、壓力很大的受傷者。處理霸凌行為,不該只有受害與加害的二分法,而是要看見這個互動中,兩邊都是遭遇困難的青少年。
芯耕圓心理諮商所所長徐君楓表示,青少年透過媒體、網路、電玩接觸到非常多訊息,不乏暴力或英雄主義,因而被灌輸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像近幾年的網路霸凌,把霸凌的影片或照片,上傳網站流傳,被認為是青少年次文化中「很酷」的事。
另外國、高中學生承受升學或競爭壓力,很容易採用「發洩」、「找比自己弱的人」來做為抒發管道,透過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來感受自己沒有那麼差,藉以平衡身心。
徐君楓指出,形成霸凌與被霸凌的關係,雙方都有其內在的心理狀態,可能與原生家庭養成有關、也可能跟當事人的個性、氣質、行為模式、自我價值感有關,但不需要也不能夠去貼標籤,家庭環境或個人心理狀態的困境,不代表就是誰的錯,但代表這些當事人和家庭,需要進一步的理解和協助。
由於霸凌事件形成的因素很複雜,透過理解、探問、談話、接納去理解當事人雙方的狀態,也要從小重視「情緒教育」,因為霸凌常扮隨著當事人無法處理的各類情緒。而「情緒教育」不是情緒管理,而是理解情緒、接納情緒,從生活經驗中學習到情緒調節方式。
徐君楓強調,協助處理受霸凌者的創傷經驗外(像是人際退縮、信任感喪失、憤怒與悲傷處理等),對霸凌者也要同樣的關注,不是關注其壞行為,而是關注行為形成的經驗歷程和行為背後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