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我什麼事》王義川:民進黨政策 3面向補強
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王義川接受《官我什麼事》節目專訪表示,未來分政策形成的過程、結果、通路三面向補強。(記者陳品妤攝)
〔記者陳昀/台北報導〕民進黨主席賴清德選後任命颳起「搶救王義川大兵」旋風的王義川擔任政策會執行長,要「化繁為簡」強化社會溝通,王義川接受本報《官我什麼事》節目專訪表示,未來分政策形成的過程、結果、通路三面向補強,甩開菁英包袱,廣泛嘗試不同通路,接觸各階層類型族群,理解民眾的需求,進一步協助政府調整政策、與人民溝通。
焦點團體要找對 才能找到方向與答案
王義川指出,在政策形成過程中,傳統經常是辦座談會找年輕人來各言爾志、最後彙整列出,這種做法當然是錯的,過於菁英、形式化,與多數年輕人在生活中擔憂的議題恐有落差。青年定義很廣泛,大學生、剛出社會到三十幾歲,類型包含在科學園區、工業區、早餐店、夜市擺攤、工地工作的青年;又比如居住正義,牽涉建商、學者、小家庭、大學生、剛出社會的年輕人,焦點團體要找對,才能找到方向與答案。
王義川直言,民進黨面對社會批評的回應方式也要改進,很多部會首長拿總體經濟及數字來說服人民,比如以國際通貨膨脹來回應便當漲價,強調我國沒有比其他國家嚴重,只會讓民眾覺得很遙遠、無感,必須換到基層民眾的角度了解背後緣由,可以派個人和業者聊聊漲價是因為蛋價、菜價、米價或是店租等因素,也許就能進一步找到不同的答案。
廣泛嘗試不同通路 接觸各類型族群
通路方面則是選後檢討最多的議題,王義川分享在大學授課經驗,他有次請學生分享臉書(Facebook)頁面前十個項目,發現年輕人根本沒有臉書,多用Instagram和YouTube,未來可能還有其他平台繼續崛起;民進黨必須廣泛嘗試不同通路,接觸各階層類型的族群,理解他們對國家、社會的不滿和需求。
針對賴清德主張與在野黨領袖共商國是,後續要如何進行?王義川表示,目前還在精準聚焦,賴提出的「國家希望願景工程」中,較不具爭議的先推動,相對前進的政策,則必須盤點國民黨、民眾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柯文哲等的政見,進一步比對出爭議與共識,也不會只有一次,但後續工作還是會聚焦在立法院的政策論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