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重回「人民公社」模式?洪敬富:中共將吸引台青當樣板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中共20屆三中全會正在北京召開,全會將審議「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外界關注明年5月上路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是否讓中國重回「人民公社」模式;學者指出,中共可能會研擬一些經濟誘因,吸引台青到農村擔任幹部或領導職,以利當作樣板來政治宣傳。
中國經濟下行,青年失業率高漲,經常刊載中共施政理論「求是」雜誌刊出總書記習近平題為「必須堅持自信自立」文章,宣稱要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既不能刻舟求劍、封閉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洪敬富受訪表示,中共是「以黨領政」的黨國體系,改革開放以來,三中全會是歷來觀察中國經濟工作的重點,今年中國經濟陷入困頓、消費信心不足、房地產泡沫化,外界都在關注中共將提出什麼挽救經濟措施。
洪敬富指出,今年3月中國兩會提出「新質生產力」,面對外資撤離、美中貿易戰,中國會更依賴創新與發展。尤其中共要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審視條文內容,看來是要用「新質生產力」結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建構,來面對西方國家的圍堵,並吸納城市無業青年、高校畢業生或在城市找不到工作的農民工回到農村。
洪敬富談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找不到什麼工作機會,習近平去年開始要求青年下鄉,藉此解決城市失業問題,希望年輕人振興農村。台灣政府可關注的是,中共可能會以經濟誘因,給台青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擔任幹部或領導職,讓台青協助地方創生或鄉土改造,當台青能成為「類」指標,以後就會被當作樣板政治宣傳。
「習時代完全就是倒退,不僅是農村倒退,城市也在倒退!」他分析,毛澤東時代的「人民公社」有生產小隊、生產大隊,政治與社會結合在一起,習近平應該是想用集體生產的方式,雖然不吃「大鍋飯」,但農村經濟是由中國共產黨控制的,人民的經濟生活全部依靠黨,以後恐怕不能自由去城市打工了。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吳瑟致表示,在三中全會期間,「求是」刊載習近平論述文章,可看出中共依舊強調習路線的經濟思想。「新華社」報導則稱習近平為「改革者」,把習與鄧小平「平起平坐」,拉抬習近平歷史地位。
吳瑟致認為,習連任後,中共推出一些政策手段、發行特別國債等,都難以解決經濟下行問題。要降低失業率、重回高經濟成長,不是三中全會拋出新概念就能解決,且三中全會標榜以黨領政,對習近平而言,政權穩定仍非常重要,也會提出新的論述奠高自己。
他強調,中國社會及經濟發展已經跟世界對接,要完全回到過去「人民公社」模式不太可能,習可能採用過去計畫經濟時期一些政策,例如青年失業率高,就安排下鄉回去農村,中共有意透過計畫經濟解決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