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權象徵近5百座未移除! 學者:速處理蔣介石銅像減量工程
面對國防部、退輔會遲未移除軍營內威權象徵,法律學者呼籲,政府應以更果決明快態度,認真對待蔣介石銅像減量課題。(資料照)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促轉會主委楊翠昨出席「轉型正義工程:檢視、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對於威權象徵移除最新進度,做了「已經移除或正在移除有360個」表述。據了解,全國公共空間的蔣介石銅像有848個,依目前移除數量換算,還有4百多個銅像尚未處置,以國防部、退輔會等機關為大宗;學者今日呼籲,政府應以更果決明快態度,認真對待蔣介石銅像減量課題。
對於蔣介石銅像大量在台灣出現與成因?南台科大財經法律研究所所長羅承宗表示,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國民黨便委託雕塑家蒲添生製作蔣介石銅像,1946年12月25日「民族復興節」於監察院前路口正式揭幕,從此之後,每年接近蔣介石生日時,台灣各地方政府就開始主動興建蔣介石銅像以示祝壽。
在1951年,蔣介石65歲生日的那一天,由公論報所發起在台北市中正東路三段與敦化路的丁字路口,舉行總統銅像的奠基典禮;隔年,花蓮各界為籌建蔣中正銅像發動「一元獻金運動」,駐花各軍事單位各部隊首先倡捐,並於全縣13個市鄉鎮展開,銅像同樣於蔣介石生日奠基。
「陸軍軍官學校有高達4公尺的蔣介石銅像!」羅承宗指出,1955年高雄市、嘉義市也有蔣介石銅像活動,陸官的銅像也於12月25日「民族復興節」揭幕,根據當年新聞報導,上面有黨國元老于右任親題「效忠領袖」等語。
關於蔣介石本人對各界為他立像的看法?羅承宗提及,1952年11月1日,蔣介石在日記中自省「台北基隆道口松山機場岔路口銅像於生日揭幕,此實浪費招搖之事,以後應嚴禁在生前再建製銅像也」 。到了1958年12月,蔣介石在本月反省錄再次提到松山機場口的銅像,寫道「中正路口之銅像徒招注目,無益而有損」等語 。
此外,根據1991年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的官方調查數字,3135所中小學校園內共樹立2921座塑像,以蔣介石1244座為最多,其次為孫中山1214座,排名第三的孔子382座,第四是蔣經國8座,第五為鄭成功5座。
促轉會先前調查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公共空間中兩蔣紀念物共1235個、紀念空間579處,合計1814個,每20平方公里即有1個威權象徵,扣除集中移至慈湖存放的227個蔣介石銅像,其餘公共空間的蔣介石銅像共有848個。
針對國防部、退輔會主委馮世寬多次表明拒絕移除銅像,羅承宗分析,在現行「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下,促轉會被設計為短期存續的限時性機關,距其落日打烊「指日可待」。想要跟這些長年存在、人員資源浩大的二級機關公平地協商、討論轉型正義工程,事實上猶如緣木求魚。
羅承宗強調,促轉會要有效推動蔣介石銅像減量工程,箇中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上級機關行政院,及閣揆對此事是否具有堅決推動的決心。而行政院長決心的有無,往往又取決於賦權者總統本身是否將此列為要迫切推動的執政清單。
他談及,倘若總統對於蔣介石銅像減量工程有相當的意志貫徹,行政院自然會督導相關部會儘速達成任務。若有政務官持反對意見者,基於責任政治原理,自然可找能配合政策的政務官取代。反之,若總統不願有明確政策指示,行政院長也無意統整力量由上而下推動,國防部、退輔會、教育部對銅像減量工程績效不彰的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總統並無推動銅像減量工程決心!」羅承宗質疑,府院應當同心協力將減量工程列入優先推動政策,非以置之不理態度,放任銅像繼續矗立府院機關、校園、軍營軍校或榮家等公共空間;或浪費公帑使軍容威嚴的儀隊,還在每小時一次的換崗守衛著那尊沒幾個人想,也沒人有勇氣搬走的銅像。
並呼籲,促轉會揭牌運作轉眼間將屆滿3年,蔣介石銅像作為我國清除威權象徵最重要的指標性工程之一,政府應該以更果決明快的態度,認真對待蔣介石銅像減量課題。
學者質疑,府院應當同心協力將減量工程列入優先推動政策,非以置之不理態度,放任銅像繼續矗立府院機關、校園、軍營軍校或榮家等公共空間;或浪費公帑使軍容威嚴的儀隊,還在每小時一次的換崗守衛著那尊沒幾個人想,也沒人有勇氣搬走的銅像。圖為有儀隊看守的中正紀念堂。(資料照)